91文学 www.91wx.org,逃宫弃嫡(下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了,而且不管是在讲说还是在背诵诗书方面都远远超于常人,但,也不是每个人都像您一样睿质岐嶷、过目不忘的啊……就连孔圣人都说,教学之道一定要因材施教,每个人的资质不同,您不能完全照万岁爷教您的方法来教弘晋阿哥嘛……”
她一边说,一边往弘晋脸上瞥了一眼,又继续道——
“而且,就算弘晋阿哥在背书方面弱一些,但这并不代表他在其他方面也落后于人啊,《师说》里有云,‘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而且,奴婢觉得弘晋阿哥天资聪颖,必不是,肯定只是没有掌握到背书的要领而已,您这样凶他,只会打击他的学习积极性,别人若是听到这话肯定也会误会的,知道的是你望子成龙,为了弘晋阿哥好,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要虐待他呢……”
“哼——”被她这样一说,太子那厢再度从鼻子里重重哼了一声,却没出言反驳,只顺手接过尚善递上的茶盏送到嘴边缀饮。
见状,陶沝偷偷打量了他一会儿,见后者似乎并没有要动怒的迹象,当下才放心地回过头去看向躲在她身后的弘晋,软语安慰——
“弘晋阿哥,你也别害怕,太子爷这样做的目的到底还是为了你好,并不是刻意在罚你……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倘若你的学识将来不及他人,不仅是你自己会被旁人取笑,旁人也会因此认为太子爷没有教好你,毕竟,太子爷自己可是十分精通诸子百家经典和历代诗词的,还有万岁爷,亦是学问渊通、记忆精湛,对宋明理学研究颇深,弘晋阿哥既然身为他们的后代,自是应努力向父辈们学习才是……”
她这话说得弘晋更加愁容满面,后者忍不住再度出声抱怨:“可是,我又没有那么好的记性……”
听他这样一说,陶沝接下来的的语气也难得变得语重心长起来:“弘晋阿哥,学识高低和天资是两回事,奴婢的夫子当年就这样教育过奴婢,他说天资只是其中一方面,即便天资不高的人,也是可以笨鸟先飞的……而且,就算是天资再高的人,也是需要依靠自身努力才能最终成事的,世人都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可见学问之道并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必须勤学苦读,无论天资高低……奴婢听闻,太子爷小时候读书就极其刻苦,每天从早学到晚,几乎都不怎么休息呢……”
据说还因此差点把他的那几位讲学老师给累死,中暑昏倒也是常有的事。足可见这家伙的好学程度,当然,也变相反映出一国储君果然不好当。太子能成功撑到现在也着实不易。
或许是因为陶沝的话里提及太子,弘晋先是一怔,而后本能地侧过头去看了一眼前方太子的反应,后者这会儿仍旧保持着安静喝茶的动作,但眉心却是不易察觉地微微一拧,不过,仍旧没有要出声插话的意思。
弘晋想了想,又回过头来问陶沝:“你刚才的话里提到了你的夫子,难道你身为女子,也有去学堂跟夫子习过书么?”
他这话问得陶沝心头当场一震,手中的炭笔也不自觉地停了下来。她刚才说得太过得意忘形,居然忘了古代女子一般就只能待在家中读读《女诫》或《内训》诸书,不得轻易出外就学。尤其是明清两代的社会风气,普遍认为女子只要能识字,有助于将来相夫教子、治家理财即可,无需知晓书义。通俗的讲法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她抬眼,见太子那厢也同样眼带疑惑地打量着她,遂只能绞尽脑汁想理由解释——
“这个嘛,主要是因为……嗯,奴婢的爹和那位夫子相熟,夫子也算是看着奴婢长大的,所以才会破例收了奴婢入学……”
因为底气不足,她这句话说得明显有些结巴,但好在弘晋似乎并没有怀疑她的意思,反而还一脸羡慕地看着她:
“但你爹既然肯送你去学堂读书,这就说明他很器重你啊……”
“唔——倒也不完全是因为这个理由……”陶沝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跟眼前这位弘晋阿哥解释什么叫“九年制义务教育”,因此只能参照自己的读书经历继续往下编,“主要是奴婢的家里就只有奴婢一个女儿,因为早年生奴婢的时候,奴婢的娘亲难产,差点一命呜呼,所以奴婢的爹后来就再也舍不得让她生了,他说,反正已经有一个女儿了,有没有儿子也无所谓,只要是娘亲生的,是男是女他都会好好宠爱的……所以,奴婢从小也被他宠得相当顽皮,后来到了六七岁,夫子就跟他说,像他这样宠女儿是不行的,一定要让她多读书,至少能明点事理,以后不会被人欺负,奴婢的爹觉得很有道理,这才让夫子带奴婢去学堂读书的……”
这番话其实是陶沝读小学时的班主任跟陶爸爸说的,那个班主任即是陶爸爸的朋友之一,之后陶爸爸便提前半年将她送进了小学,说起来也很凑巧,不止是小学时的班主任,就连她上国中和高中时的班主任也都是陶爸爸的朋友,所以她上学期间,这些老师也一直都很照顾她。
“……不过,其实奴婢当年刚入学的时候也没什么心思好好念书,直到后来,有位夫子这样教育奴婢,他说命理学上强调‘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而像奴婢这样的,长得既不美,头脑又不聪明,家里也不是富甲一方,如果还不好好读书的话,那就只能混吃等死了……”
“噗——”还未等她话音落下,太子那厢刚喝进嘴里的一口茶便尽数喷了出来。
弘晋的嘴角也明显抽搐了好几下:“你这位夫子……还真是言辞犀利啊!”
陶沝见状也陪着“呵呵”干笑两声:“……夫子对奴婢纯粹只是恨铁不成钢而已,其实他说的话还是挺有道理的——他说,世人之所以读书都有各自的目的,或是为了报效国家,或是为了光耀门楣,亦或单纯只是为了自己或父母,但即使这些目的不同,却也有一点通性,那就是读书能让人明理、懂事非,也能提升个人的底蕴……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文化涵养便是从自身气质里体现出来的,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其气质跟那些不学无术、目不识丁的人就是完全不一样的……”
她说着,见弘晋看向自己的目光突然起了一丝明显变化,当即愣了愣,又赶紧解释——
“唔——奴婢说这话的意思并不是看不起那些目不识丁的人——如果一个人家里穷得叮当响,每天都忙着为生计发愁,就算他大字不识一个,也不会有人说他不学无术,因为他身边根本没有这样的学习条件,奴婢所指的,是一些人明明拥有大好条件,却没能好好利用,这才是真正的不学无术,也是最令人惋惜的地方……”
话到这里,她微微停了停,侧过脸去偷偷瞥了太子一眼,见他这会儿似乎并没有要打断自己的意思,顿时松了口气,又心安理得地继续接下去道——
“如果只是一般的市井小民,有没有这种文化底蕴倒是无伤大雅,毕竟上街买个菜不需要一定会背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去田里插个秧种个苗也不需要知道什么初唐四杰、唐宋八大家,但弘晋阿哥你可不是一般的市井小民,你出身皇家,身边都是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的能人,你不仅有海量的诗书可阅读,同时也有最好的夫子教导你,更有优秀的父辈作为你的榜样……既然拥有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不加以好好利用的话,那跟暴殄天物又有什么区别?”顿一下,又微微加重了一分语气,“弘晋阿哥应该也不想成为别人口中那种不学无术的人吧?”
“……”听到最后这句问话,弘晋明显怔了怔,但没有立即答腔,只是若有所思地盯着陶沝看了一会儿,之后又侧过头去瞥了自家阿玛一眼。太子还在喝茶,完全没有要插话的意思。
陶沝的视线在这对父子俩的脸上来回扫了一遍,跟着又重新移回自己面前的画架上,继续提笔作画,不过她嘴里并没有闲着,仍在变相对弘晋循循善诱:
“弘晋阿哥,其实背书什么的一点都不难,关键在于你要找到正确的背诵方法,这样才可以事半功倍,否则一味死记硬背的话,说不定还会事倍功半……”
弘晋听到这话不由地再度盯着她看了一会儿,而后有些狐疑地反问:“你背书很厉害吗?”
被他这样一问,陶沝不由地停下笔,歪着脑袋仔细回忆了一下:“应该还行吧,至少奴婢以前背诵过的那些诗书,奴婢到现在都还是能清楚记得内容的……不过,奴婢背过的诗书数量本身也不多,远不及太子爷的百分之一就是了……”
“呵——”她话音还未落,就见某位太子殿下已牵唇一笑,慢条斯理地出声:“既如此,那当年的那篇《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你现在还背得出来么?”
“呃,这个嘛……”陶沝这次的语气明显蔫了蔫,“奴婢当初完全是靠死记硬背的,过后也没有再次去读,如今哪里还背的出来?再说,奴婢本来也对这类治国策略毫无兴趣,所以一句都没记住……”
了,而且不管是在讲说还是在背诵诗书方面都远远超于常人,但,也不是每个人都像您一样睿质岐嶷、过目不忘的啊……就连孔圣人都说,教学之道一定要因材施教,每个人的资质不同,您不能完全照万岁爷教您的方法来教弘晋阿哥嘛……”
她一边说,一边往弘晋脸上瞥了一眼,又继续道——
“而且,就算弘晋阿哥在背书方面弱一些,但这并不代表他在其他方面也落后于人啊,《师说》里有云,‘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而且,奴婢觉得弘晋阿哥天资聪颖,必不是,肯定只是没有掌握到背书的要领而已,您这样凶他,只会打击他的学习积极性,别人若是听到这话肯定也会误会的,知道的是你望子成龙,为了弘晋阿哥好,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要虐待他呢……”
“哼——”被她这样一说,太子那厢再度从鼻子里重重哼了一声,却没出言反驳,只顺手接过尚善递上的茶盏送到嘴边缀饮。
见状,陶沝偷偷打量了他一会儿,见后者似乎并没有要动怒的迹象,当下才放心地回过头去看向躲在她身后的弘晋,软语安慰——
“弘晋阿哥,你也别害怕,太子爷这样做的目的到底还是为了你好,并不是刻意在罚你……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倘若你的学识将来不及他人,不仅是你自己会被旁人取笑,旁人也会因此认为太子爷没有教好你,毕竟,太子爷自己可是十分精通诸子百家经典和历代诗词的,还有万岁爷,亦是学问渊通、记忆精湛,对宋明理学研究颇深,弘晋阿哥既然身为他们的后代,自是应努力向父辈们学习才是……”
她这话说得弘晋更加愁容满面,后者忍不住再度出声抱怨:“可是,我又没有那么好的记性……”
听他这样一说,陶沝接下来的的语气也难得变得语重心长起来:“弘晋阿哥,学识高低和天资是两回事,奴婢的夫子当年就这样教育过奴婢,他说天资只是其中一方面,即便天资不高的人,也是可以笨鸟先飞的……而且,就算是天资再高的人,也是需要依靠自身努力才能最终成事的,世人都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可见学问之道并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必须勤学苦读,无论天资高低……奴婢听闻,太子爷小时候读书就极其刻苦,每天从早学到晚,几乎都不怎么休息呢……”
据说还因此差点把他的那几位讲学老师给累死,中暑昏倒也是常有的事。足可见这家伙的好学程度,当然,也变相反映出一国储君果然不好当。太子能成功撑到现在也着实不易。
或许是因为陶沝的话里提及太子,弘晋先是一怔,而后本能地侧过头去看了一眼前方太子的反应,后者这会儿仍旧保持着安静喝茶的动作,但眉心却是不易察觉地微微一拧,不过,仍旧没有要出声插话的意思。
弘晋想了想,又回过头来问陶沝:“你刚才的话里提到了你的夫子,难道你身为女子,也有去学堂跟夫子习过书么?”
他这话问得陶沝心头当场一震,手中的炭笔也不自觉地停了下来。她刚才说得太过得意忘形,居然忘了古代女子一般就只能待在家中读读《女诫》或《内训》诸书,不得轻易出外就学。尤其是明清两代的社会风气,普遍认为女子只要能识字,有助于将来相夫教子、治家理财即可,无需知晓书义。通俗的讲法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她抬眼,见太子那厢也同样眼带疑惑地打量着她,遂只能绞尽脑汁想理由解释——
“这个嘛,主要是因为……嗯,奴婢的爹和那位夫子相熟,夫子也算是看着奴婢长大的,所以才会破例收了奴婢入学……”
因为底气不足,她这句话说得明显有些结巴,但好在弘晋似乎并没有怀疑她的意思,反而还一脸羡慕地看着她:
“但你爹既然肯送你去学堂读书,这就说明他很器重你啊……”
“唔——倒也不完全是因为这个理由……”陶沝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跟眼前这位弘晋阿哥解释什么叫“九年制义务教育”,因此只能参照自己的读书经历继续往下编,“主要是奴婢的家里就只有奴婢一个女儿,因为早年生奴婢的时候,奴婢的娘亲难产,差点一命呜呼,所以奴婢的爹后来就再也舍不得让她生了,他说,反正已经有一个女儿了,有没有儿子也无所谓,只要是娘亲生的,是男是女他都会好好宠爱的……所以,奴婢从小也被他宠得相当顽皮,后来到了六七岁,夫子就跟他说,像他这样宠女儿是不行的,一定要让她多读书,至少能明点事理,以后不会被人欺负,奴婢的爹觉得很有道理,这才让夫子带奴婢去学堂读书的……”
这番话其实是陶沝读小学时的班主任跟陶爸爸说的,那个班主任即是陶爸爸的朋友之一,之后陶爸爸便提前半年将她送进了小学,说起来也很凑巧,不止是小学时的班主任,就连她上国中和高中时的班主任也都是陶爸爸的朋友,所以她上学期间,这些老师也一直都很照顾她。
“……不过,其实奴婢当年刚入学的时候也没什么心思好好念书,直到后来,有位夫子这样教育奴婢,他说命理学上强调‘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而像奴婢这样的,长得既不美,头脑又不聪明,家里也不是富甲一方,如果还不好好读书的话,那就只能混吃等死了……”
“噗——”还未等她话音落下,太子那厢刚喝进嘴里的一口茶便尽数喷了出来。
弘晋的嘴角也明显抽搐了好几下:“你这位夫子……还真是言辞犀利啊!”
陶沝见状也陪着“呵呵”干笑两声:“……夫子对奴婢纯粹只是恨铁不成钢而已,其实他说的话还是挺有道理的——他说,世人之所以读书都有各自的目的,或是为了报效国家,或是为了光耀门楣,亦或单纯只是为了自己或父母,但即使这些目的不同,却也有一点通性,那就是读书能让人明理、懂事非,也能提升个人的底蕴……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文化涵养便是从自身气质里体现出来的,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其气质跟那些不学无术、目不识丁的人就是完全不一样的……”
她说着,见弘晋看向自己的目光突然起了一丝明显变化,当即愣了愣,又赶紧解释——
“唔——奴婢说这话的意思并不是看不起那些目不识丁的人——如果一个人家里穷得叮当响,每天都忙着为生计发愁,就算他大字不识一个,也不会有人说他不学无术,因为他身边根本没有这样的学习条件,奴婢所指的,是一些人明明拥有大好条件,却没能好好利用,这才是真正的不学无术,也是最令人惋惜的地方……”
话到这里,她微微停了停,侧过脸去偷偷瞥了太子一眼,见他这会儿似乎并没有要打断自己的意思,顿时松了口气,又心安理得地继续接下去道——
“如果只是一般的市井小民,有没有这种文化底蕴倒是无伤大雅,毕竟上街买个菜不需要一定会背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去田里插个秧种个苗也不需要知道什么初唐四杰、唐宋八大家,但弘晋阿哥你可不是一般的市井小民,你出身皇家,身边都是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的能人,你不仅有海量的诗书可阅读,同时也有最好的夫子教导你,更有优秀的父辈作为你的榜样……既然拥有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不加以好好利用的话,那跟暴殄天物又有什么区别?”顿一下,又微微加重了一分语气,“弘晋阿哥应该也不想成为别人口中那种不学无术的人吧?”
“……”听到最后这句问话,弘晋明显怔了怔,但没有立即答腔,只是若有所思地盯着陶沝看了一会儿,之后又侧过头去瞥了自家阿玛一眼。太子还在喝茶,完全没有要插话的意思。
陶沝的视线在这对父子俩的脸上来回扫了一遍,跟着又重新移回自己面前的画架上,继续提笔作画,不过她嘴里并没有闲着,仍在变相对弘晋循循善诱:
“弘晋阿哥,其实背书什么的一点都不难,关键在于你要找到正确的背诵方法,这样才可以事半功倍,否则一味死记硬背的话,说不定还会事倍功半……”
弘晋听到这话不由地再度盯着她看了一会儿,而后有些狐疑地反问:“你背书很厉害吗?”
被他这样一问,陶沝不由地停下笔,歪着脑袋仔细回忆了一下:“应该还行吧,至少奴婢以前背诵过的那些诗书,奴婢到现在都还是能清楚记得内容的……不过,奴婢背过的诗书数量本身也不多,远不及太子爷的百分之一就是了……”
“呵——”她话音还未落,就见某位太子殿下已牵唇一笑,慢条斯理地出声:“既如此,那当年的那篇《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你现在还背得出来么?”
“呃,这个嘛……”陶沝这次的语气明显蔫了蔫,“奴婢当初完全是靠死记硬背的,过后也没有再次去读,如今哪里还背的出来?再说,奴婢本来也对这类治国策略毫无兴趣,所以一句都没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