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文学 www.91wx.org,刺客本心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一闻山人说到这里停顿下来,轻摇折扇,瞧了一眼对他言论吃惊不已的于谦,继续说道:“如今放眼天下,整个大明朝中能拯救时局的唯有于兄你一人而已了。”
于谦听闻此言更是大惊,许久才道:“这……一闻兄言过了,我此刻虽有救国之心,却奈何于无力影响朝政啊。”
一闻山人没接他的话,却问了另一件事:“于兄,你外派到河N、山X当巡抚,多少年了?”
于谦答道:“算起来有十五年了。”
一闻山人点头道:“够久了,是时候回到大明朝权力的中心了。”
于谦更是诧异,问道:“这可不是随便能做到的吧?如今我京城之中并无熟稔的人脉,也不愿走这买官求荣之道。”
一闻山人看着于谦,折扇轻摇,笑而不语,一副轻松休闲的样子。片刻之后,他吩咐无心道:“你的师兄弟们应该都到了,去把他们叫进来吧。”
无心领命离席而去,一盏茶的工夫后,有五个年轻人跟着他一起走了进来。
一闻山人忽然收起折扇说道:“于兄,我送你一份礼物。”
于谦不明其意,问道:“哦?什么礼物?”
一闻山人反问道:“还记得以前我在寻找有过人之处的孩子,并把他们收入门下的事吗?”
于谦答道:“记得,当时你并没有告诉我缘由。”他想起无心正是因此才拜入一闻山人的门下。
一闻山人道:“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缘由。”他指了指包括无心在内的六个年轻人,说道:“当年我寻找这些孩子并加以培养,就是为了助你破今日国之困局。”
于谦脸上满是震惊之情,没等他反应过来,一闻山人又道:“我门下有六名亲传弟子。”言罢转向站成一排的六个年轻人。
他指着站在为首一名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的男子说道:“这是大弟子无良,继承了我‘礼’之道,熟悉礼法,修得一身浩然正气可抗邪魅,有经世致用之才。”
接着他指向第二个短小精悍、目光敏锐的男子说道:“这是二弟子无易,继承了我‘数’之道,精于梅花易数,可观天地之化,推演万事万类,算无遗策。”
紧接着他指向第三个魁梧雄壮、器宇轩昂的男子说道:“这是三弟子无痕,继承了我‘御’之道,骑术无双,马上功夫了得,擅于骑马作战、冲锋陷阵、千里奔袭。”
再接着他指向第四个丰神飘洒、仪表堂堂的男子说道:“这是四弟子无印,继承了我‘书’之道,天生聪慧,满腹经纶,写得一手好文章,通晓文韬武略,足智多谋。”
然后,他指着站在第五位的无心说道:”这位你已经认识了,五弟子无心,继承了我‘射’之道,射术精湛,百步穿杨,尤其武艺高强,居众弟子之首。“
末了,他指着最后一名水灵秀气、明艳动人的女子说道:“这是六弟子无音,继承了我‘乐’之道,所有乐器和诗词歌咏无一不通、无一不晓,有用器乐来控制人的思想和情绪之能。”
一闻山人介绍完毕后继续说道:“我这六位弟子分别从我身上习得一项才能,最后均已胜之于我,有他们来助于兄一臂之力,必然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六名弟子施礼接口道:“我等愿为于大人效犬马之劳。”
于谦难掩心中澎湃之情,他站起身来向六人回礼道:“有如此人物,是国家之幸!是我于某要仰仗六位英杰了!”
一闻山人对六名弟子吩咐道:“你们且坐下来听为师之论。”
众弟子依言在下席坐下,于谦也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他问道:“一闻兄,既然你早就料到国家今日之局面,才有所准备至今,为何当日不曾出面言明呢?”
一闻山人不置可否,说道:“能够预料到又能怎样呢?皇帝无能,三杨软弱,朝廷纵容,王振跋扈,今日之结局是必然之势。况且你不过一区区外派小官,纵使我提醒了你,以你刚正不阿的性子,怕是早就闹到朝廷上面去了,到时候就算你能够全身而退,除了闹个满城风雨,落个诬蔑的罪名外,又能改变什么呢?还不如容我细心准备后招以解今日之困。”
于谦问道:“既然如此,今时今日,我又该如何做呢?”
一闻山人答道:“在朝廷上要想有所作为,最重要的是有权在手。你要先想办法回到京城,回到权力的中心,置身于洪流中乘风破浪,那里才是你施展的舞台。”
于谦面有难色道:“现在朝野上下除了王振同党,不是迎合谄媚之徒,就是默不敢言之辈,王振党徒并不喜欢我,肯定会对我回京之事多加阻挠,只怕要回去也不容易。”
一闻山人不以为然,说道:“虽说现在王振权倾朝野,但有一些人他是绝对不敢碰的,这些人会助你回到政权的中心。”
于谦思索道:“王振有所忌惮的人……一闻兄说的莫非是英国公张辅将军?”
一闻山人冷言道:“张辅是前朝遗老,年轻时尚有所作为,年迈后只是一个苦苦守着自己那点微小家业的怯懦之辈。”
于谦摇头道:“如此说来,我实在想不出还有谁是王振忌惮的人了。”
一闻山人点明道:“是那些驻守各地的藩王。”
于谦诧异道:“藩王?藩王虽然有封地,可手中并无实权呀,只怕是难以撼动王振的地位吧?”他曾随先帝出征,一举歼灭汉王势力后,藩王们实力太减,实权被削,早已没有对抗朝廷之力。
一闻山人笑道:“不需要有实权,只要他们说的话有分量就行。于兄不要忘了,这天下终归是朱家的,藩王们再没权力,那也是朱家的子嗣。而王振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太监而已,他能闹腾,是因为皇上宠信和纵容,顶多就是弄权,但倘若他敢打藩王的主意,那就是居心叵测,难道他还想取朱家而代之不成?如果一个藩王说话的份量有限,那我们就多争取几个藩王的支持。”
于谦疑惑道:“那样不就成了藩王干政了吗?”
一闻山人言辞凿凿道:“太监都可以干政,藩王为什么不可以?当今皇上昏庸的地方在于他是个没有主见的人,无论什么人提的意见他都只会认同,只不过现在王振弄权,混淆皇上视听,对他不利的奏折都被他拦下罢了。而藩王们有自己的渠道与皇上联系,这点王振是干预不了的,况且到时候藩王只是发表下自己的意见而已,这点算不上藩王干政。取得藩王的信任只是第一步,在藩王的帮助下重返京城是第二步,在群臣中培植己方的势力是第三步,最后一步才是设计除掉王振。这些步骤不是几日就可以速成的,于兄还要接着忍受朝廷的乌烟瘴气一段时日了。”
于谦幡然醒悟,神清气爽道:“一闻兄一言点醒梦中人啊!以一闻兄之才,若能施展在国家民治上,必能出相入仕,名满天下,埋没在这山野之间,实在是有点可惜了。”
一闻山人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淡淡地说道:“于兄你是知道我的,我的志向不在于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谓的名与利,争来争去,在人生百年后不过白纸一张,争那些东西又有什么用呢?大明朝再能守业,顶多也就是数百年基业罢了,最后还不是要改朝换代,为他人做嫁衣……历史从来没有欺瞒过我们……往事越千年,回首白云边……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又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笑,不够痛快淋漓。人生如一场梦幻,还是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长存的大江明月的生活比较适合我。”
于谦见一闻山人出世之心已不能劝回,当即问道:“既然一闻兄如此超然世外,那一手创办这安歌书院,培养出六名弟子来匡扶社稷又是为何?”
一闻山人感叹一声,说道:“我不过是不忍心看到百姓们受苦受难罢了,历来王朝兴与衰,苦的都只是百姓。”
于谦闻言凛然道:“我与一闻兄一样心系百姓,唯一不同的是,不管国运最终走向何处,不管我的名字能留世多久,为社稷、正道献出一切是我的宏愿,‘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我为人立世的理想。”
一闻山人笑道:“所以我才说放眼天下,整个大明朝中能做这救时宰相就只有于廷益了。也正因此我才会选择助你。”
于谦也笑道:“哈哈,有一闻兄此言,于某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有在座六位少侠相助,于某必能济困扶危,剪恶除奸!”
言罢两人相视大笑,笑声中满是豪情壮志,荡漾在现场的每个人心中,荡漾在整栋御书楼之中,相传甚远。
”
一闻山人说到这里停顿下来,轻摇折扇,瞧了一眼对他言论吃惊不已的于谦,继续说道:“如今放眼天下,整个大明朝中能拯救时局的唯有于兄你一人而已了。”
于谦听闻此言更是大惊,许久才道:“这……一闻兄言过了,我此刻虽有救国之心,却奈何于无力影响朝政啊。”
一闻山人没接他的话,却问了另一件事:“于兄,你外派到河N、山X当巡抚,多少年了?”
于谦答道:“算起来有十五年了。”
一闻山人点头道:“够久了,是时候回到大明朝权力的中心了。”
于谦更是诧异,问道:“这可不是随便能做到的吧?如今我京城之中并无熟稔的人脉,也不愿走这买官求荣之道。”
一闻山人看着于谦,折扇轻摇,笑而不语,一副轻松休闲的样子。片刻之后,他吩咐无心道:“你的师兄弟们应该都到了,去把他们叫进来吧。”
无心领命离席而去,一盏茶的工夫后,有五个年轻人跟着他一起走了进来。
一闻山人忽然收起折扇说道:“于兄,我送你一份礼物。”
于谦不明其意,问道:“哦?什么礼物?”
一闻山人反问道:“还记得以前我在寻找有过人之处的孩子,并把他们收入门下的事吗?”
于谦答道:“记得,当时你并没有告诉我缘由。”他想起无心正是因此才拜入一闻山人的门下。
一闻山人道:“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缘由。”他指了指包括无心在内的六个年轻人,说道:“当年我寻找这些孩子并加以培养,就是为了助你破今日国之困局。”
于谦脸上满是震惊之情,没等他反应过来,一闻山人又道:“我门下有六名亲传弟子。”言罢转向站成一排的六个年轻人。
他指着站在为首一名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的男子说道:“这是大弟子无良,继承了我‘礼’之道,熟悉礼法,修得一身浩然正气可抗邪魅,有经世致用之才。”
接着他指向第二个短小精悍、目光敏锐的男子说道:“这是二弟子无易,继承了我‘数’之道,精于梅花易数,可观天地之化,推演万事万类,算无遗策。”
紧接着他指向第三个魁梧雄壮、器宇轩昂的男子说道:“这是三弟子无痕,继承了我‘御’之道,骑术无双,马上功夫了得,擅于骑马作战、冲锋陷阵、千里奔袭。”
再接着他指向第四个丰神飘洒、仪表堂堂的男子说道:“这是四弟子无印,继承了我‘书’之道,天生聪慧,满腹经纶,写得一手好文章,通晓文韬武略,足智多谋。”
然后,他指着站在第五位的无心说道:”这位你已经认识了,五弟子无心,继承了我‘射’之道,射术精湛,百步穿杨,尤其武艺高强,居众弟子之首。“
末了,他指着最后一名水灵秀气、明艳动人的女子说道:“这是六弟子无音,继承了我‘乐’之道,所有乐器和诗词歌咏无一不通、无一不晓,有用器乐来控制人的思想和情绪之能。”
一闻山人介绍完毕后继续说道:“我这六位弟子分别从我身上习得一项才能,最后均已胜之于我,有他们来助于兄一臂之力,必然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六名弟子施礼接口道:“我等愿为于大人效犬马之劳。”
于谦难掩心中澎湃之情,他站起身来向六人回礼道:“有如此人物,是国家之幸!是我于某要仰仗六位英杰了!”
一闻山人对六名弟子吩咐道:“你们且坐下来听为师之论。”
众弟子依言在下席坐下,于谦也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他问道:“一闻兄,既然你早就料到国家今日之局面,才有所准备至今,为何当日不曾出面言明呢?”
一闻山人不置可否,说道:“能够预料到又能怎样呢?皇帝无能,三杨软弱,朝廷纵容,王振跋扈,今日之结局是必然之势。况且你不过一区区外派小官,纵使我提醒了你,以你刚正不阿的性子,怕是早就闹到朝廷上面去了,到时候就算你能够全身而退,除了闹个满城风雨,落个诬蔑的罪名外,又能改变什么呢?还不如容我细心准备后招以解今日之困。”
于谦问道:“既然如此,今时今日,我又该如何做呢?”
一闻山人答道:“在朝廷上要想有所作为,最重要的是有权在手。你要先想办法回到京城,回到权力的中心,置身于洪流中乘风破浪,那里才是你施展的舞台。”
于谦面有难色道:“现在朝野上下除了王振同党,不是迎合谄媚之徒,就是默不敢言之辈,王振党徒并不喜欢我,肯定会对我回京之事多加阻挠,只怕要回去也不容易。”
一闻山人不以为然,说道:“虽说现在王振权倾朝野,但有一些人他是绝对不敢碰的,这些人会助你回到政权的中心。”
于谦思索道:“王振有所忌惮的人……一闻兄说的莫非是英国公张辅将军?”
一闻山人冷言道:“张辅是前朝遗老,年轻时尚有所作为,年迈后只是一个苦苦守着自己那点微小家业的怯懦之辈。”
于谦摇头道:“如此说来,我实在想不出还有谁是王振忌惮的人了。”
一闻山人点明道:“是那些驻守各地的藩王。”
于谦诧异道:“藩王?藩王虽然有封地,可手中并无实权呀,只怕是难以撼动王振的地位吧?”他曾随先帝出征,一举歼灭汉王势力后,藩王们实力太减,实权被削,早已没有对抗朝廷之力。
一闻山人笑道:“不需要有实权,只要他们说的话有分量就行。于兄不要忘了,这天下终归是朱家的,藩王们再没权力,那也是朱家的子嗣。而王振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太监而已,他能闹腾,是因为皇上宠信和纵容,顶多就是弄权,但倘若他敢打藩王的主意,那就是居心叵测,难道他还想取朱家而代之不成?如果一个藩王说话的份量有限,那我们就多争取几个藩王的支持。”
于谦疑惑道:“那样不就成了藩王干政了吗?”
一闻山人言辞凿凿道:“太监都可以干政,藩王为什么不可以?当今皇上昏庸的地方在于他是个没有主见的人,无论什么人提的意见他都只会认同,只不过现在王振弄权,混淆皇上视听,对他不利的奏折都被他拦下罢了。而藩王们有自己的渠道与皇上联系,这点王振是干预不了的,况且到时候藩王只是发表下自己的意见而已,这点算不上藩王干政。取得藩王的信任只是第一步,在藩王的帮助下重返京城是第二步,在群臣中培植己方的势力是第三步,最后一步才是设计除掉王振。这些步骤不是几日就可以速成的,于兄还要接着忍受朝廷的乌烟瘴气一段时日了。”
于谦幡然醒悟,神清气爽道:“一闻兄一言点醒梦中人啊!以一闻兄之才,若能施展在国家民治上,必能出相入仕,名满天下,埋没在这山野之间,实在是有点可惜了。”
一闻山人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淡淡地说道:“于兄你是知道我的,我的志向不在于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谓的名与利,争来争去,在人生百年后不过白纸一张,争那些东西又有什么用呢?大明朝再能守业,顶多也就是数百年基业罢了,最后还不是要改朝换代,为他人做嫁衣……历史从来没有欺瞒过我们……往事越千年,回首白云边……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又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笑,不够痛快淋漓。人生如一场梦幻,还是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长存的大江明月的生活比较适合我。”
于谦见一闻山人出世之心已不能劝回,当即问道:“既然一闻兄如此超然世外,那一手创办这安歌书院,培养出六名弟子来匡扶社稷又是为何?”
一闻山人感叹一声,说道:“我不过是不忍心看到百姓们受苦受难罢了,历来王朝兴与衰,苦的都只是百姓。”
于谦闻言凛然道:“我与一闻兄一样心系百姓,唯一不同的是,不管国运最终走向何处,不管我的名字能留世多久,为社稷、正道献出一切是我的宏愿,‘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我为人立世的理想。”
一闻山人笑道:“所以我才说放眼天下,整个大明朝中能做这救时宰相就只有于廷益了。也正因此我才会选择助你。”
于谦也笑道:“哈哈,有一闻兄此言,于某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有在座六位少侠相助,于某必能济困扶危,剪恶除奸!”
言罢两人相视大笑,笑声中满是豪情壮志,荡漾在现场的每个人心中,荡漾在整栋御书楼之中,相传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