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文学 www.91wx.org,永历四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此之前能够编练出一支四千余人的部队,哪怕大部分只有当年在大兰山老营校场比试的水平,凭借着他训练了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多的主力部队作为全军的锋矢,马进宝也只是来送死的而已。
况且,陈文觉得就算马进宝想要全师而来,满清在浙江的高层也未必会如他所愿。那毕竟是四个府的全部兵力,一旦出了个什么变故,就很可能会演变成一场席卷整个浙西的大动乱,而这也是他们所承受不起的。
如此一来,马进宝的兵力肯定不至有陈文此前想象的那般多。而陈文在东阳县已经招募了两千出头的新兵,只要在义乌等地再行招募个两三千人,就算马进宝真的全师而来,又能如何?
傍晚时分。陈文便抵达了义乌县城十余里的一片空地,这里是陈文从斥候那里获得的地形中选择的一块用以扎营的地点。本着受降如受敌的兵家至理,陈文选择在此扎营也是为了预防此番的暗通款曲乃是清军的诈术罢了。
到了第二天一早,陈文便拔营继续前进。直至行进到距离县城十里的接官亭时,却是碰上了一队前来迎接的团练兵使者。
来人之中。为首的便是此前的那个信使,也是被陈文放走的团练兵的一员,而其他人大多也看着有些眼熟。这些人见到陈文后,显得颇为激动,满眼的崇拜早已喷涌而出,闪得一向厚脸皮的陈文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眼见于此,陈文便和这些团练兵交谈了一番,而每个被问到的也都流露出了荣幸之至的神情,这让他不由得松了口气——这些人第一次见时就觉得不像是善于作伪之人,既然此间显得比上一次还要激动。那么此番接收义乌县城的行动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意外了。
放下心,陈文便带着这些团练兵继续前进。直到了城外,隔着甚远的距离就能够看到城门口站满了迎接的人群。只是看过这一眼后,陈文立刻明白了清军为何会匆忙的从这里撤出。
人群背后,一座城门孤零零的立在那里,周围尽是些房屋楼阁,却并未见到哪怕半面城墙的痕迹,显得甚是诡异。由此,相较着“周一千三百三十五丈,高二丈二尺。阔一丈八尺”,为了抵御倭寇而加筑为石质城墙的东阳县,这义乌县城有城门而无城墙的现实倒也确实给不了清军什么坚守下去的信心。
随着一声令下,鼓手便敲起了战鼓。而伴随它的便是齐声高呼的“虎”字。与此同时,队列之中,那些随行的南塘营老兵也整齐划一的将各自的兵刃或是搭在肩上、或是持刀盾在手,总要拿出平日里强军的姿态;就连那些刚刚入营不久的新兵也抖擞精神,唯恐丢了明军的脸面。
义乌县城的东门叫做东阳门,取得乃是由此可直奔东阳之意。昨夜得知明军已经在十余里外扎营。团练兵便在乡老们的指使下将县城的满清官吏通通关押了起来,等待明军发落。而此时,能够站在城门下迎接的几乎全是这些团练兵家族内部的主事之人和县城的士绅。
远处明军正在列队走来,金家的老族长在家中子弟的搀扶下伸长了脖子向那里望去。只是年岁大了,视力也受到了些影响,直到明军行到了二十余米远的距离时才彻底看清楚他们手中的兵刃。
“长牌一、藤牌一、狼筅二、长枪四、镗钯二、旗枪一、就连尖头扁担都有,竟然真的是鸳鸯阵,竟然真的是鸳鸯阵啊!”
老人遥望着这些依旧在前进的士兵,早已埋藏在脑海深处的画面逐渐的浮现于眼前。那是大明隆庆二年,戚继光已经前往蓟镇戍守边墙,在检查过北方边军之后,便上书朝廷以曾经在其麾下的那支戚家军北上戍边。
那一年,也是这样的一个正午,也是一群手持着这样兵刃的明军士卒,自义乌启程北上。那时尚在年幼的金家老族长坐在其父的肩膀上,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对英雄的崇拜和向往,直至耄耋之年的今日都无法忘怀。
就在这时,明军的第一通鼓结束了,当第二通鼓敲响时,一声“虎”吼瞬间吓呆了在场所有的人。可是未带他们反应过来,片刻之后,眼前的这支明军却高唱起了得胜的凯歌。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
这是戚家军得胜的《凯歌》,乃是当年戚家军奉旨前往福建抗倭,在横屿首战告捷后,正值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戚继光在和将士们一同赏月时亲口传授的军歌。而陈文在此之中,只是将“倭奴”改为了“建奴”,倒也与当前的形势更加吻合。
老人痴痴的看着这一切,心中的激荡仿佛让他回到了儿时,而当明军唱起了这首稍作修改后的《凯歌》后,那份熟悉的旋律更是充满了脑海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裹挟着那些儿时的记忆自早已沙哑的口中喷涌而出。
“戚爷爷的兵回来了,真的杀回来了!”
余音,响彻此间,久久未能散去。(未完待续。)
在此之前能够编练出一支四千余人的部队,哪怕大部分只有当年在大兰山老营校场比试的水平,凭借着他训练了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多的主力部队作为全军的锋矢,马进宝也只是来送死的而已。
况且,陈文觉得就算马进宝想要全师而来,满清在浙江的高层也未必会如他所愿。那毕竟是四个府的全部兵力,一旦出了个什么变故,就很可能会演变成一场席卷整个浙西的大动乱,而这也是他们所承受不起的。
如此一来,马进宝的兵力肯定不至有陈文此前想象的那般多。而陈文在东阳县已经招募了两千出头的新兵,只要在义乌等地再行招募个两三千人,就算马进宝真的全师而来,又能如何?
傍晚时分。陈文便抵达了义乌县城十余里的一片空地,这里是陈文从斥候那里获得的地形中选择的一块用以扎营的地点。本着受降如受敌的兵家至理,陈文选择在此扎营也是为了预防此番的暗通款曲乃是清军的诈术罢了。
到了第二天一早,陈文便拔营继续前进。直至行进到距离县城十里的接官亭时,却是碰上了一队前来迎接的团练兵使者。
来人之中。为首的便是此前的那个信使,也是被陈文放走的团练兵的一员,而其他人大多也看着有些眼熟。这些人见到陈文后,显得颇为激动,满眼的崇拜早已喷涌而出,闪得一向厚脸皮的陈文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眼见于此,陈文便和这些团练兵交谈了一番,而每个被问到的也都流露出了荣幸之至的神情,这让他不由得松了口气——这些人第一次见时就觉得不像是善于作伪之人,既然此间显得比上一次还要激动。那么此番接收义乌县城的行动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意外了。
放下心,陈文便带着这些团练兵继续前进。直到了城外,隔着甚远的距离就能够看到城门口站满了迎接的人群。只是看过这一眼后,陈文立刻明白了清军为何会匆忙的从这里撤出。
人群背后,一座城门孤零零的立在那里,周围尽是些房屋楼阁,却并未见到哪怕半面城墙的痕迹,显得甚是诡异。由此,相较着“周一千三百三十五丈,高二丈二尺。阔一丈八尺”,为了抵御倭寇而加筑为石质城墙的东阳县,这义乌县城有城门而无城墙的现实倒也确实给不了清军什么坚守下去的信心。
随着一声令下,鼓手便敲起了战鼓。而伴随它的便是齐声高呼的“虎”字。与此同时,队列之中,那些随行的南塘营老兵也整齐划一的将各自的兵刃或是搭在肩上、或是持刀盾在手,总要拿出平日里强军的姿态;就连那些刚刚入营不久的新兵也抖擞精神,唯恐丢了明军的脸面。
义乌县城的东门叫做东阳门,取得乃是由此可直奔东阳之意。昨夜得知明军已经在十余里外扎营。团练兵便在乡老们的指使下将县城的满清官吏通通关押了起来,等待明军发落。而此时,能够站在城门下迎接的几乎全是这些团练兵家族内部的主事之人和县城的士绅。
远处明军正在列队走来,金家的老族长在家中子弟的搀扶下伸长了脖子向那里望去。只是年岁大了,视力也受到了些影响,直到明军行到了二十余米远的距离时才彻底看清楚他们手中的兵刃。
“长牌一、藤牌一、狼筅二、长枪四、镗钯二、旗枪一、就连尖头扁担都有,竟然真的是鸳鸯阵,竟然真的是鸳鸯阵啊!”
老人遥望着这些依旧在前进的士兵,早已埋藏在脑海深处的画面逐渐的浮现于眼前。那是大明隆庆二年,戚继光已经前往蓟镇戍守边墙,在检查过北方边军之后,便上书朝廷以曾经在其麾下的那支戚家军北上戍边。
那一年,也是这样的一个正午,也是一群手持着这样兵刃的明军士卒,自义乌启程北上。那时尚在年幼的金家老族长坐在其父的肩膀上,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对英雄的崇拜和向往,直至耄耋之年的今日都无法忘怀。
就在这时,明军的第一通鼓结束了,当第二通鼓敲响时,一声“虎”吼瞬间吓呆了在场所有的人。可是未带他们反应过来,片刻之后,眼前的这支明军却高唱起了得胜的凯歌。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
这是戚家军得胜的《凯歌》,乃是当年戚家军奉旨前往福建抗倭,在横屿首战告捷后,正值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戚继光在和将士们一同赏月时亲口传授的军歌。而陈文在此之中,只是将“倭奴”改为了“建奴”,倒也与当前的形势更加吻合。
老人痴痴的看着这一切,心中的激荡仿佛让他回到了儿时,而当明军唱起了这首稍作修改后的《凯歌》后,那份熟悉的旋律更是充满了脑海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裹挟着那些儿时的记忆自早已沙哑的口中喷涌而出。
“戚爷爷的兵回来了,真的杀回来了!”
余音,响彻此间,久久未能散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