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文学 www.91wx.org,极品书虫的世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披明月兮佩宝璐。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李舒崇默念着屈原的《涉江》,一步一步地走到河滩上,面对着哗哗的流水,继续轻声念道: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失恋的痛苦只是一方面,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被人理解才是最令人痛苦的。李舒崇此刻的心情非常的沉重,他想起了屈原投江之前与渔夫的对话。大致意思是这样的,渔夫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夫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浑浊,为什么不随大流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喝点薄酒呢?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会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一定会抖掉衣服上的沙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我宁可投江葬身鱼腹,也不使自己蒙受世俗的尘垢。”于是他写了《怀沙》,然后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而死。
李舒崇在河滩上走着,心里却在怀念着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冥冥之中他有种错觉,屈原并没有死去。只要还有人在寻找他的精神,学习他的诗词,他就没有死去。据说,司马迁就去过长沙实地考察,虽然没找到屈原留下的痕迹,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史记》;后来的李白、杜甫都去过长沙,都去凭吊过屈原。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这样写道:“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希望屈原的诗魂能陪伴并保佑落魄的李白。近代的鲁迅不仅景仰屈原,也尊敬最早为屈原写传的司马迁。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他本人的《呐喊》也被更后来者称作无韵之《离骚》。看来,凭吊屈原的都是同一路的人。
李舒崇不禁设想:假如屈原没有被流放,而是和光同尘,仕途春风得意,那么他还能写得出令人荡气回肠的《离骚》吗?如果那样,屈原也就不是屈原了,楚国不过多了一个“和珅”式的官吏,却失去了那个前无古人的大文学家。屈原受难,华夏文学史却得福了。
李舒崇在河滩上坐下,他对这里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且,最近以来,他发觉自己考虑问题时总是有深沉的感觉,他心中暗想,莫非我前世来过这里?或者前世的我也曾效仿过屈原投江的举动?又或者是脑海中的极品书虫带给了自己更多的经历?可惜他无法唤醒极品书虫,无从考证这个问题,除非书虫主动和自己交流。
不管眼前有什么困难,李舒崇决定还是遵从内心的召唤,把自己的梦想继续下去,重建昌南书院,传承华夏文明,势在必行!
至于是非与对错,还是留给后来者去评说吧。想通了的李舒崇,重新站立起来。环顾四周,不远的前面就是小港村,再远一点就是东埠古街,它们都是七十年代经典电影《闪闪的红星》的在昌南县鹅公滩的主要外景拍摄地,当年的摄制组从北京三下昌南县鹅公滩,才完成了这部经典电影。眼前的小河就是当年“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取景地,面对此情此景,李舒崇不由得想起了那首《红星照我去战斗》里的一句歌词: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好,就让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化作的红星照我去战斗吧!
调整好心态以后,李舒崇回到马路上,骑上电动车,继续去高岭村考察。
路过小港村,穿过东埠古街,不多时就来到了高岭山的脚下。李舒崇把电动车停在路旁的一户农家门口,锁好车,拜托了一位老人帮忙照看后,沿着小路徒步而行。
路上正巧遇到一位姓丁的老人,他也要上山。李舒崇见丁老汉约莫六十岁左右的年纪,瘦高的身材,精神矍铄,估计是因为常年劳作吧,脊背稍微有些弯曲了,即便如此,老人的仍然显得很高大,估计年轻的时候也是相当的魁梧。听说李舒崇要去看金鸡石,丁老汉欣然带路,原来老人的家就住在金鸡石附近的高岭村丁家自然村。两人一起踩着古老的青石板,迈着大步子,稳步前进。据丁老汉说,上山的时候脚步要迈大一点,这样就会更省力些。
一路上,老少二人攀谈起来,李舒崇发现丁老汉居然很健谈,针砭时弊,往往一针见血,显得见识不凡,一点也不像普通的农村老汉。在得知李舒崇打算重建昌南书院后,丁老汉也大加赞赏。看到李舒崇虽然年轻,却如此重视华夏传统文化,丁老汉便打开了话匣子。原来,丁老汉虽然由于时代的原因没有读过书,但是家学渊源。据族谱考证,丁氏的远祖是东汉的名流陈实。陈实在作太丘县(现在的河南省永城县)县令期间,爱民如子,百姓安居乐业。一天晚上,有个小偷混进了陈实家里,躲在梁上,想等陈家人睡着后偷东西。陈实发觉后并不声张,却借机训诫他的儿孙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力求上进,不要学“梁上君子”的行为。小偷听后,便从梁上跳下请罪。陈实从面貌上看出这个小偷也是生活所迫,便送了他两匹绢,放他回去。此事传扬出去后,县里偷盗的事情便很少发生了。
李舒崇恍然大悟道:“您说的就是梁上君子的典故吧。可是陈实姓陈,您姓丁,他又怎么是您家的远祖呢?”
丁老汉歇了一会,接着说道:“这里的是非恩怨,就要从鄱阳湖大战和朱元璋说起了……”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披明月兮佩宝璐。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李舒崇默念着屈原的《涉江》,一步一步地走到河滩上,面对着哗哗的流水,继续轻声念道: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失恋的痛苦只是一方面,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被人理解才是最令人痛苦的。李舒崇此刻的心情非常的沉重,他想起了屈原投江之前与渔夫的对话。大致意思是这样的,渔夫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夫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浑浊,为什么不随大流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喝点薄酒呢?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会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一定会抖掉衣服上的沙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我宁可投江葬身鱼腹,也不使自己蒙受世俗的尘垢。”于是他写了《怀沙》,然后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而死。
李舒崇在河滩上走着,心里却在怀念着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冥冥之中他有种错觉,屈原并没有死去。只要还有人在寻找他的精神,学习他的诗词,他就没有死去。据说,司马迁就去过长沙实地考察,虽然没找到屈原留下的痕迹,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史记》;后来的李白、杜甫都去过长沙,都去凭吊过屈原。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这样写道:“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希望屈原的诗魂能陪伴并保佑落魄的李白。近代的鲁迅不仅景仰屈原,也尊敬最早为屈原写传的司马迁。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他本人的《呐喊》也被更后来者称作无韵之《离骚》。看来,凭吊屈原的都是同一路的人。
李舒崇不禁设想:假如屈原没有被流放,而是和光同尘,仕途春风得意,那么他还能写得出令人荡气回肠的《离骚》吗?如果那样,屈原也就不是屈原了,楚国不过多了一个“和珅”式的官吏,却失去了那个前无古人的大文学家。屈原受难,华夏文学史却得福了。
李舒崇在河滩上坐下,他对这里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且,最近以来,他发觉自己考虑问题时总是有深沉的感觉,他心中暗想,莫非我前世来过这里?或者前世的我也曾效仿过屈原投江的举动?又或者是脑海中的极品书虫带给了自己更多的经历?可惜他无法唤醒极品书虫,无从考证这个问题,除非书虫主动和自己交流。
不管眼前有什么困难,李舒崇决定还是遵从内心的召唤,把自己的梦想继续下去,重建昌南书院,传承华夏文明,势在必行!
至于是非与对错,还是留给后来者去评说吧。想通了的李舒崇,重新站立起来。环顾四周,不远的前面就是小港村,再远一点就是东埠古街,它们都是七十年代经典电影《闪闪的红星》的在昌南县鹅公滩的主要外景拍摄地,当年的摄制组从北京三下昌南县鹅公滩,才完成了这部经典电影。眼前的小河就是当年“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取景地,面对此情此景,李舒崇不由得想起了那首《红星照我去战斗》里的一句歌词: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好,就让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化作的红星照我去战斗吧!
调整好心态以后,李舒崇回到马路上,骑上电动车,继续去高岭村考察。
路过小港村,穿过东埠古街,不多时就来到了高岭山的脚下。李舒崇把电动车停在路旁的一户农家门口,锁好车,拜托了一位老人帮忙照看后,沿着小路徒步而行。
路上正巧遇到一位姓丁的老人,他也要上山。李舒崇见丁老汉约莫六十岁左右的年纪,瘦高的身材,精神矍铄,估计是因为常年劳作吧,脊背稍微有些弯曲了,即便如此,老人的仍然显得很高大,估计年轻的时候也是相当的魁梧。听说李舒崇要去看金鸡石,丁老汉欣然带路,原来老人的家就住在金鸡石附近的高岭村丁家自然村。两人一起踩着古老的青石板,迈着大步子,稳步前进。据丁老汉说,上山的时候脚步要迈大一点,这样就会更省力些。
一路上,老少二人攀谈起来,李舒崇发现丁老汉居然很健谈,针砭时弊,往往一针见血,显得见识不凡,一点也不像普通的农村老汉。在得知李舒崇打算重建昌南书院后,丁老汉也大加赞赏。看到李舒崇虽然年轻,却如此重视华夏传统文化,丁老汉便打开了话匣子。原来,丁老汉虽然由于时代的原因没有读过书,但是家学渊源。据族谱考证,丁氏的远祖是东汉的名流陈实。陈实在作太丘县(现在的河南省永城县)县令期间,爱民如子,百姓安居乐业。一天晚上,有个小偷混进了陈实家里,躲在梁上,想等陈家人睡着后偷东西。陈实发觉后并不声张,却借机训诫他的儿孙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力求上进,不要学“梁上君子”的行为。小偷听后,便从梁上跳下请罪。陈实从面貌上看出这个小偷也是生活所迫,便送了他两匹绢,放他回去。此事传扬出去后,县里偷盗的事情便很少发生了。
李舒崇恍然大悟道:“您说的就是梁上君子的典故吧。可是陈实姓陈,您姓丁,他又怎么是您家的远祖呢?”
丁老汉歇了一会,接着说道:“这里的是非恩怨,就要从鄱阳湖大战和朱元璋说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