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文学 www.91wx.org,青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同乐做好了上上下下的新衣,县衙里也热闹起来,有了过节的气氛。许杏看着,觉得挺高兴,还拿了红纸跟同乐学着剪了几个简单的窗花。
外头洋洋洒洒的飘着大雪,屋里却是一片暖意。墙角的炭炉里,烧得黑红的木炭偶尔会炸起小小的火花,正堂的方桌中央放了热气腾腾的锅子,周围摆着各种菜蔬,有切得薄薄的羊肉片和无花肉片,也有厚度均匀的豆腐片、莲藕片、木耳片、萝卜片,还有青翠的菘菜、油菜和切好的面条。
许杏用长青送的银簪挽起头发,坐在桌边等着长青回来吃饭。
长青披着一身雪花回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幅景象。他站在廊下,瞧着屋里的人。烛光和火锅的水汽一起模糊了许杏的面目,却越发让人觉得温暖可爱。
许杏是得了同文捎回来的消息,知道长青很快会回来,才叫人把这些东西端上来的,刚才也不过是等得无聊了,稍微打了个盹,并没真的睡着,听见脚步声就睁了眼。廊下有灯笼,可也比不上屋里明亮,她眯着眼睛看了一会儿,终于看清了长青的身形,便笑着叫他:“你回来了怎么不进屋呢?”
长青这才把蓑衣解了,递给同文,又把靴子踢了,换上布鞋,进了堂屋,问:“不是过除夕吗?怎的想起吃锅子了?”
“这样大雪,吃锅子不好吗?”许杏拉他去洗手,“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回来,早炒了菜也冷了,就先准备了这个,你回来了吃些去去寒气,厨房那里正做着呢,一会儿撤了锅子就上菜。”
“你想得周全。”大年三十,长青在外头奔波了一天,现在是又冷又饿,热气腾腾的火锅的确是比那些年菜更得他的心意。
几片羊肉下肚,长青暖和过来,知道许杏关心,就道:“雪是真的大,好在我如今说话还算管用,多数村镇都组织村民除过雪,受灾严重的也就是那些极穷的人家,屋顶本就不结实了,才会承受不了大雪,不过总算没有人员伤亡。”
“那就很好了。”许杏用公筷给他挟了点素菜,“吃些垫垫就好,等会儿还有年夜饭呢。来年若是百姓能多收入些,想必自己就会修缮房屋,这样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少了。”
“是啊,我这一年多也不算白干,起码道路通畅,若是去年此时,我必定是要住在山里的。”长青道,“明日初一不扫地,百姓风俗如此,也不好强迫,初二我就叫人去清扫路面,这积雪影响应该不会很大。”
同贵进来问:“夫人,现在上菜吗?”
许杏就点头:“锅子撤下去,你们几个趁热吃。菜上来吧。”
因为给厨娘们放了假,今天的年夜饭是丫鬟们做的,是北方老家的口味,长青动了筷子,看着对面的许杏,感慨道:“这么多年了,竟是第一次和你吃年夜饭。”
许杏知道他的意思是单独一起吃,不过也没再强调,而是笑着道:“去年你在山里救灾,我领着她们几个,吃得玩得都挺好的。你做了官,反倒是属你最辛苦。”
“明年许就好了。”长青道。
“哦,那就祝你公务顺利,治下百姓发财,欣欣向荣!”许杏端起一杯米酒敬他。
长青喝了,回道:“我还是同那年一样,祝你生意兴隆,万事顺遂,财源滚滚。”
“那我们都要心想事成才好。”许杏听着外头零零碎碎的爆竹声,看着眼前这个越发成熟的人,心中一片暖意。
这样惬意闲散的日子却并不长,几天之后,年味儿都还没有散去,许杏和长青就各自忙碌起来了。
今年因为日子好过些,县城的乡老们提出来要大办上元灯会,说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本地原就有这样的风俗,只不过过去太穷了办不起。这事儿长青准了,只是要求承办的商家保障好安全,不能出任何意外。除了乡老们和他们的家丁伙计之外,衙门里的衙役捕快都要上街巡视,长青本人也一直提着心,不时过问督促。
这灯会一办三天,除了热闹,还能拉动消费,许杏是很赞成的,不过人流密集,又有许多灯火,确实安全隐患挺大,再加上有《红楼梦》里香菱故事的影响,她很担心也有拐子出来作恶,便跟长青提出了这些担忧。长青却道:“这些我都考虑到了,老魏也是有经验的,且这县城终究是小,到时城门一关,一共就那么几条街,每条街上都有捕快,不妨事。”
许杏怕长青担心,便没去凑这个热闹,等听说灯会热热闹闹的开始,欢欢喜喜的结束,一切圆满,她才松口气,赶紧的安排作坊里送货的事儿。
第100章新的案首
许杏这边作坊里忙着出货,镖局的生意明显忙碌起来,差一点顾不上自家的这趟货。对此,许杏自然是喜闻乐见,只不过多费了些心思去调派人手划分路线。
本来过年的时候一般没人出远门,贵重物品也尽量不走,算是镖局押镖业务的淡季,但是因为之前许杏的宣传和试验,县里的商家都知道镖局如今也接寻常的送货单子,于是大活不多,小活不断,忙忙碌碌的,盈利竟比之前翻了一倍。
这个时候杨镖头是真心佩服许杏了:“夫人真是会做生意!咱们这些镖师是有功夫在身上,可是能太太平平的赚个辛苦钱,谁也不愿意去冒那个险啊!如今可好,也不用出远门,又能挣钱还能照应家里。”
“也不见得就不出门。”许杏看着账册笑笑,“开春了运粮食的、茶叶的,还有生猪的,只怕来往的人和货物都会多起来的。”
说起生猪,这确实是青沙桥通了之后起来的新生意,而且和许杏还有点关系。
早在许杏和长青第一次去山里的时候,他们就在江边镇的酒楼听伙计说了山里的猪肉味道更香醇,这也是许杏要在当地开香肠作坊的契机。当时交通不便,山里的猪很难运到江对面,即使是许杏,她能开作坊,也是知道长青要修桥才开的,因此虽然不少人都知道山里的猪好,却没有人往外运,可桥修好了就不一样了。县城的酒楼饭庄屠户都开始去山里收生猪,反正许记镖局有大宽排子车,要多少都能当天送过来。
又因为许记香肠的名气在本省慢慢打了出来,“安龙山里的猪肉香”也成了新的常识,离山下村远的村镇里,养猪的人家往许杏的作坊送太远了,就干脆往山外头卖。县城里一家倒卖生猪的商户更是直接把安龙香猪卖到了府城,和香肠一起,打开了府城的市场。
“哎哟说起运猪,走那么老远的路拉活猪,搁以前真觉得瞎扯,现在咱可知道了,是正经的好买卖!听说现在山里的农户家家都养猪,一头猪怎么还不卖个二两银子,一年多出来二两,在乡下地方不少了!”杨镖头的不少亲戚族人都养了猪,他知道得多些,“更别说咱们镖局了,就在咱们县里头跑跑,见天不断活!”
许杏却忽然想起了长青因为村民养猪增收的事儿一本正经的跟自己道谢的情景,上扬的嘴角就没下来过。
长青那边则是又到了主持县试的时候。因为有去年的情况对照,他也只好按部就班的办事,不指望真的看到什么惊采绝艳的苗子。
结果却稍微有些出乎意料,他亲自点出的县案首就非常不错。
因为这一个人,他破例在县试成绩公布之后召见了所有通过县试的考生。
“今年的县试当中,本官发现了好几位学问上佳的考生,深感欣慰,相信之后的府试和院试,各位必将有好消息传来。”面对这些比自己年纪大一截的学子,长青非常端得住,而他除了是本地父母官之外,本人科考时一甲榜眼的成绩,也足够让这些人信服了,因此他这样说,不仅没人觉得好笑,反而露出了跃跃欲试的神色。
长青已经知道了,此时站在中间的那个高高瘦瘦的年轻人就是案首唐九渊,便格外打量了对方几眼。
唐九渊和其他的学子一样,一直看着长青,目光交错的时候,他便拱了拱手。
长青又勉励了大家几句才叫人退下,只留下唐九渊一个人说话。这也是人之常情,谁让人家唐九渊是案首呢。
“唐九渊,我看了你的卷子,经义扎实,文章做得也不错,读书几年了?”长青发现他身上的衣袍虽然非常干净,但也有些旧了,且材质也不过是寻常的棉布而已,想来并不是什么富裕人家出身。
唐九渊拱手道:“回大人,学生六岁启蒙,到如今也算是读了十三年书。”
“算是?”长青多了几分兴味。
“大人有所不知,学生家境并不宽裕,一年之中总有大半年下地劳作,学生并没多少功夫做学问,因此虽说是开蒙至今十三年,真正的读书时间大约也就是两三年光景。”唐九渊回答得很仔细。
“家境不宽裕?安龙县贫困,应当说家家都不宽裕,你的父母家人能让你一直读书,想来已是不易了。”长青道。
唐九渊道:“学生不敢欺瞒大人,学生家里三代都是城门官,虽是末流,却也有个九品,故此比寻常百姓略强些。”
“城门官?”长青的记性很好,略做思考就想起来了,“确实有一个姓唐的,是你的什么人?”他作为县试的主考,只管阅卷取人,当然不会去翻看考生的具体资料,因此并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唐五,是学生的长兄,学生在家行三,‘五’和‘九’都是族里的排行。”唐九渊回道,“学生家中有薄地几亩,又因为有个城门官的职衔,多一份衙门发的米粮,学生才得以启蒙,不光学生,长兄也是读过几年书的。不过父亲早逝,大哥顶了这个差事,便没有再念书了。家中尚有姐妹三人,又有祖母老迈,全赖寡母一人支撑,学生再如何厚颜,也不能只顾自己读书,因此便... -->>
同乐做好了上上下下的新衣,县衙里也热闹起来,有了过节的气氛。许杏看着,觉得挺高兴,还拿了红纸跟同乐学着剪了几个简单的窗花。
外头洋洋洒洒的飘着大雪,屋里却是一片暖意。墙角的炭炉里,烧得黑红的木炭偶尔会炸起小小的火花,正堂的方桌中央放了热气腾腾的锅子,周围摆着各种菜蔬,有切得薄薄的羊肉片和无花肉片,也有厚度均匀的豆腐片、莲藕片、木耳片、萝卜片,还有青翠的菘菜、油菜和切好的面条。
许杏用长青送的银簪挽起头发,坐在桌边等着长青回来吃饭。
长青披着一身雪花回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幅景象。他站在廊下,瞧着屋里的人。烛光和火锅的水汽一起模糊了许杏的面目,却越发让人觉得温暖可爱。
许杏是得了同文捎回来的消息,知道长青很快会回来,才叫人把这些东西端上来的,刚才也不过是等得无聊了,稍微打了个盹,并没真的睡着,听见脚步声就睁了眼。廊下有灯笼,可也比不上屋里明亮,她眯着眼睛看了一会儿,终于看清了长青的身形,便笑着叫他:“你回来了怎么不进屋呢?”
长青这才把蓑衣解了,递给同文,又把靴子踢了,换上布鞋,进了堂屋,问:“不是过除夕吗?怎的想起吃锅子了?”
“这样大雪,吃锅子不好吗?”许杏拉他去洗手,“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回来,早炒了菜也冷了,就先准备了这个,你回来了吃些去去寒气,厨房那里正做着呢,一会儿撤了锅子就上菜。”
“你想得周全。”大年三十,长青在外头奔波了一天,现在是又冷又饿,热气腾腾的火锅的确是比那些年菜更得他的心意。
几片羊肉下肚,长青暖和过来,知道许杏关心,就道:“雪是真的大,好在我如今说话还算管用,多数村镇都组织村民除过雪,受灾严重的也就是那些极穷的人家,屋顶本就不结实了,才会承受不了大雪,不过总算没有人员伤亡。”
“那就很好了。”许杏用公筷给他挟了点素菜,“吃些垫垫就好,等会儿还有年夜饭呢。来年若是百姓能多收入些,想必自己就会修缮房屋,这样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少了。”
“是啊,我这一年多也不算白干,起码道路通畅,若是去年此时,我必定是要住在山里的。”长青道,“明日初一不扫地,百姓风俗如此,也不好强迫,初二我就叫人去清扫路面,这积雪影响应该不会很大。”
同贵进来问:“夫人,现在上菜吗?”
许杏就点头:“锅子撤下去,你们几个趁热吃。菜上来吧。”
因为给厨娘们放了假,今天的年夜饭是丫鬟们做的,是北方老家的口味,长青动了筷子,看着对面的许杏,感慨道:“这么多年了,竟是第一次和你吃年夜饭。”
许杏知道他的意思是单独一起吃,不过也没再强调,而是笑着道:“去年你在山里救灾,我领着她们几个,吃得玩得都挺好的。你做了官,反倒是属你最辛苦。”
“明年许就好了。”长青道。
“哦,那就祝你公务顺利,治下百姓发财,欣欣向荣!”许杏端起一杯米酒敬他。
长青喝了,回道:“我还是同那年一样,祝你生意兴隆,万事顺遂,财源滚滚。”
“那我们都要心想事成才好。”许杏听着外头零零碎碎的爆竹声,看着眼前这个越发成熟的人,心中一片暖意。
这样惬意闲散的日子却并不长,几天之后,年味儿都还没有散去,许杏和长青就各自忙碌起来了。
今年因为日子好过些,县城的乡老们提出来要大办上元灯会,说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本地原就有这样的风俗,只不过过去太穷了办不起。这事儿长青准了,只是要求承办的商家保障好安全,不能出任何意外。除了乡老们和他们的家丁伙计之外,衙门里的衙役捕快都要上街巡视,长青本人也一直提着心,不时过问督促。
这灯会一办三天,除了热闹,还能拉动消费,许杏是很赞成的,不过人流密集,又有许多灯火,确实安全隐患挺大,再加上有《红楼梦》里香菱故事的影响,她很担心也有拐子出来作恶,便跟长青提出了这些担忧。长青却道:“这些我都考虑到了,老魏也是有经验的,且这县城终究是小,到时城门一关,一共就那么几条街,每条街上都有捕快,不妨事。”
许杏怕长青担心,便没去凑这个热闹,等听说灯会热热闹闹的开始,欢欢喜喜的结束,一切圆满,她才松口气,赶紧的安排作坊里送货的事儿。
第100章新的案首
许杏这边作坊里忙着出货,镖局的生意明显忙碌起来,差一点顾不上自家的这趟货。对此,许杏自然是喜闻乐见,只不过多费了些心思去调派人手划分路线。
本来过年的时候一般没人出远门,贵重物品也尽量不走,算是镖局押镖业务的淡季,但是因为之前许杏的宣传和试验,县里的商家都知道镖局如今也接寻常的送货单子,于是大活不多,小活不断,忙忙碌碌的,盈利竟比之前翻了一倍。
这个时候杨镖头是真心佩服许杏了:“夫人真是会做生意!咱们这些镖师是有功夫在身上,可是能太太平平的赚个辛苦钱,谁也不愿意去冒那个险啊!如今可好,也不用出远门,又能挣钱还能照应家里。”
“也不见得就不出门。”许杏看着账册笑笑,“开春了运粮食的、茶叶的,还有生猪的,只怕来往的人和货物都会多起来的。”
说起生猪,这确实是青沙桥通了之后起来的新生意,而且和许杏还有点关系。
早在许杏和长青第一次去山里的时候,他们就在江边镇的酒楼听伙计说了山里的猪肉味道更香醇,这也是许杏要在当地开香肠作坊的契机。当时交通不便,山里的猪很难运到江对面,即使是许杏,她能开作坊,也是知道长青要修桥才开的,因此虽然不少人都知道山里的猪好,却没有人往外运,可桥修好了就不一样了。县城的酒楼饭庄屠户都开始去山里收生猪,反正许记镖局有大宽排子车,要多少都能当天送过来。
又因为许记香肠的名气在本省慢慢打了出来,“安龙山里的猪肉香”也成了新的常识,离山下村远的村镇里,养猪的人家往许杏的作坊送太远了,就干脆往山外头卖。县城里一家倒卖生猪的商户更是直接把安龙香猪卖到了府城,和香肠一起,打开了府城的市场。
“哎哟说起运猪,走那么老远的路拉活猪,搁以前真觉得瞎扯,现在咱可知道了,是正经的好买卖!听说现在山里的农户家家都养猪,一头猪怎么还不卖个二两银子,一年多出来二两,在乡下地方不少了!”杨镖头的不少亲戚族人都养了猪,他知道得多些,“更别说咱们镖局了,就在咱们县里头跑跑,见天不断活!”
许杏却忽然想起了长青因为村民养猪增收的事儿一本正经的跟自己道谢的情景,上扬的嘴角就没下来过。
长青那边则是又到了主持县试的时候。因为有去年的情况对照,他也只好按部就班的办事,不指望真的看到什么惊采绝艳的苗子。
结果却稍微有些出乎意料,他亲自点出的县案首就非常不错。
因为这一个人,他破例在县试成绩公布之后召见了所有通过县试的考生。
“今年的县试当中,本官发现了好几位学问上佳的考生,深感欣慰,相信之后的府试和院试,各位必将有好消息传来。”面对这些比自己年纪大一截的学子,长青非常端得住,而他除了是本地父母官之外,本人科考时一甲榜眼的成绩,也足够让这些人信服了,因此他这样说,不仅没人觉得好笑,反而露出了跃跃欲试的神色。
长青已经知道了,此时站在中间的那个高高瘦瘦的年轻人就是案首唐九渊,便格外打量了对方几眼。
唐九渊和其他的学子一样,一直看着长青,目光交错的时候,他便拱了拱手。
长青又勉励了大家几句才叫人退下,只留下唐九渊一个人说话。这也是人之常情,谁让人家唐九渊是案首呢。
“唐九渊,我看了你的卷子,经义扎实,文章做得也不错,读书几年了?”长青发现他身上的衣袍虽然非常干净,但也有些旧了,且材质也不过是寻常的棉布而已,想来并不是什么富裕人家出身。
唐九渊拱手道:“回大人,学生六岁启蒙,到如今也算是读了十三年书。”
“算是?”长青多了几分兴味。
“大人有所不知,学生家境并不宽裕,一年之中总有大半年下地劳作,学生并没多少功夫做学问,因此虽说是开蒙至今十三年,真正的读书时间大约也就是两三年光景。”唐九渊回答得很仔细。
“家境不宽裕?安龙县贫困,应当说家家都不宽裕,你的父母家人能让你一直读书,想来已是不易了。”长青道。
唐九渊道:“学生不敢欺瞒大人,学生家里三代都是城门官,虽是末流,却也有个九品,故此比寻常百姓略强些。”
“城门官?”长青的记性很好,略做思考就想起来了,“确实有一个姓唐的,是你的什么人?”他作为县试的主考,只管阅卷取人,当然不会去翻看考生的具体资料,因此并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唐五,是学生的长兄,学生在家行三,‘五’和‘九’都是族里的排行。”唐九渊回道,“学生家中有薄地几亩,又因为有个城门官的职衔,多一份衙门发的米粮,学生才得以启蒙,不光学生,长兄也是读过几年书的。不过父亲早逝,大哥顶了这个差事,便没有再念书了。家中尚有姐妹三人,又有祖母老迈,全赖寡母一人支撑,学生再如何厚颜,也不能只顾自己读书,因此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