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文学 www.91wx.org,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用的,但防止他们激进,将财政引向极端。吴充或多或少起到这个作用,不过对财政,非吴充所长。从这个方面想,张方平乃是最佳人选。其次朝堂过于和气,对自己未必很有利,师生几人皆位极人臣,没有政敌那可不行的,吴充因为自己提拨了彭思永等人,对自己不满,让他进入中书,也是做一个表率,性质与他提拨欧阳修、文彦博、陈升之性质一样。
赵顼看出第二点,没有看出第一点。
听后有些苦笑,难道朕就这么小心眼?
这两年吴充确实也有些功劳的,能升迁,但将内幕说了出来,你就不要再恨郑朗,大家一起联手将国家治理好吧。
赵顼说道:“昔日我在郓州,郑公对朕说了很多道理,有几句朕至今铭记,用人不能以自己喜憎用人,能对事不能对人,赏罚分明。吴卿。切记啊。”
“臣遵旨。”吴充又羞又愧地退下。
赵顼走到殿后。问:“母后。儿臣处理得如何?”
“还好,”高滔滔啼笑皆非,她在想另外一个人,难怪两人如此合拍。她非是穿越者,否则一定会想到一词,闷骚!
姑父对自己说出那个隐秘,不是给自己把柄。实际是让自己以后劝丈夫或者儿子放心大胆用好郑朗。
郑朗一个德性,一个劲地将政敌往中书塞。
自己与儿子就这么小气么?
但郑朗小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对于史上王安石与赵顼的关系,有人说亲密无间,有人说赵顼一直提防着王安石。皆是笼统的说法,两者皆有。史上赵顼迫于国家危机,对王安石是很信任,采纳了王安石种种治国政策,甚至结为师友关系,单谥一个文字也能证明这一点。
但史上宋朝危机有多重?
大多数史实让某些文人一次次抹杀,难以考证了。还有只言片语文字记载残留下来,比如司马光的进谏。地方官员为了维护财政,多向大户借债。这也是必然的,有银行,却因为郑朗制订的规矩,不敢滥印交子,再说,一半私人股户也不可能让朝廷滥印交子,使银行信誉倒塌。又没有国债券这玩意儿,只能透支未来税务,或者强行借钱。
借了多少,依然很模糊,只知道治平二年时的支出是收入两倍,仅这一年就亏空了一亿多。相信亏空的总数字未必比这一世少多少。
王安石有没有偿还所有欠负,补纳百姓的透支,同样不得而知,不可能留下这个美化王安石记载的。但相信必然偿还大部分。
如此危机下,既奉为帝师,应当给予无限的信任,然而赵顼一边重用王安石,所世无比,一边又将司马光、富弼、文彦博等元勋大臣安排在对垒的位置上,以便达到“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
随后王安石两次罢相,与赵顼无关,但第二次罢相后,在王安石经营下,大约欠负问题解决,国家财政又没有多大危机,甚至出现盈余,这也是必然的,王安石只要将朝廷支出控制在一亿三千万以下,史上又将收入维持在一亿六千万到一亿八千万之间,不可能象自己这样将所有欠负与透支一一偿还,甚至还略付一些利息,以安人心,更不会拿出五千万缗钱来裁兵,那么偿还起来会很快。
于是赵顼便没有再召王安石了。
这才是赵顼与王安石在史上关系的真相。
也许自己好一点,至少现在绝对没有任何问题,可千万不能将赵顼当成赵祯,尽管赵顼在自己教导下,处处学着做赵祯。
再说,每一个人都自己想法的,例如自己几个学生,虽劝一劝,也在慢慢改变,但自己能要求王安石与司马光,和自己想法一样吗?那是不可能的。赵顼同样如此。
共患难可以,同富贵更难,到时候自己位高权重,若是有人挑唆,性质又会是两样。
高滔滔认为郑朗有点“闷骚”这不要紧,尽量不要让这母子二人产生疑心,至少在国家许多弊端真正解决之前,改革未稳定之前,郑朗不想出意外,非是为了权利,而是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赵祯临终前的嘱咐。
当然,这一路行来有多难,难得让他数次喊累了
长亭外,郑朗正在送一人离别。
曾布。
宋史赵顼朝jiān臣传有蔡确、邢恕、吕惠卿、曾布、安惇、章惇,安惇和邢恕确实差了一些,但两人现在没任何影响,若郑朗有心,他们就自动会消失了。郑朗最提防的乃是吕惠卿,有才能,可此人野心太大了。对蔡确未置与否,看法有好的有坏的。然而最欣赏的就是曾布与章惇这两个jiān臣。就算是jiān臣,他们也是真小人。
特别是这个曾布,颇有才干,并且很坚持原则,一生也没有做过类似吕惠卿那种背后捅刀子,或者三面两刀的不好行为。经过一些人的篡改,将曾布列于jiān臣传,的确过了,梁启超曾说过“荆公之冤,数百年来为之昭雪者。尚书数十人。而子宣之冤。乃万古如长夜,吾安得不表而出之。”郑朗很赞同。
而且相对于章吕二人,曾布并没有那么激进,曾一度反对王安石的市易。结果不用说了。市易法惹了一大堆麻烦,收益还很小,甚至将商税、利息与其他收入算进去,实际乃是严重亏又找骂的买卖。
嘉佑二年。曾布与其兄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一道考中进士,于地方上担任多年地方官员,因政绩让韩维聘为开封府检校库监库,又经韩维与王安石推荐,上书言政,提出为政之本,厉风俗,择人才,并且提出八大要务,劝农桑、理财赋、兴学校、审选举、责吏课、叙宗室、修武备、制远人。赵顼看完。十分欣赏,亲自召见曾布。授其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判司农寺。
然后郑朗又将他召见,两人语久,让郑朗再次推荐,进入三司担任条例司使,官升象坐火箭一样,快得让他人瞩目。
看着野外,郑朗说道:“春天不久就要回归了。”
“芳草菲菲,最是可爱之时。”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郑朗忽然吟哦道。
曾布一听,差点跄倒。
“子宣,你想做一个清官,也没有必要非要妻离子散,我家娘子听到你娘子的曲曲新词后,十分仰慕,却没有想到子宣却将她一直留在老家。夫子说,修身齐家治国。不过算我多言了。”
郑朗说的是曾布妻子魏玩,朱熹曾说:“本朝能词妇人,惟有魏夫人、李清照二人而已。”这个魏夫人就是指曾布的妻子魏能。不知道为了什么原因,自从曾布为官后,一直将这个女子留在江西老家。以致这个小才女写了许多语言清丽的愁思小令。当然这个不重要,除非苏东坡那些作品,否则魏能这些小词远没有郑朗所批的每一次朱笔来得更重要。
然后看着远方,说道:“没有想到又冒出这么多新房舍。”
曾布再次愕然。
宋朝人口增加速度之快,也让士大夫们瞠目结舌。本来就很快了,郑朗出现,一次次惠民之举,更增加了这个速度。很早,江东圩提前开发,杭州平安监的出现,实际已经在推动着这个速度增加。南方大开发,更是将人口增加的速度推向极致。两广还没有两百万户,仅有一百八十万户,可从原来的小户,十几年下来,全部变成大户。福建路与江南西路本来人口抽出来一部分,十几年下来,又再次稠密。商业的发展,人口的迅速增加,导致城市规模也在飞快地扩大。不仅是京城,其他各处皆是如此。这两年的休养生息,又再次使人口增加速度提了上去。
这一切,与郑朗不无关系。
郑朗看曾布的表情,知道他误会,又说道:“我自来京城后,几乎两点一线,朝堂,家,几乎未出城了。”
“郑公,属下万分敬重也。”
“不用,是我份内的事,知道我今天为什么不顾你再三劝说,非要送你到长亭吗?”
“属下不知。”
“你此行颇有些麻烦,你升迁的速度快,资历有些浅,虽我用人看才能用人,可外面人不会这样想,送一送,增加你此行声势。”
“郑公,属下不会让你失望的。”
也就是主持河东酒务的投名状事宜,这次投名状钱帛数量大,会产生很多猫腻,还有西域来人了,如何分配,以及如何劝说百姓种植葡萄,都需要一名干吏呆在下面。
于是郑朗挑了曾布到河东亲自主持。
长亭快要到了,郑朗停了下来,眼中出现一丝犹豫。
曾布问道:“郑公,还有什么要嘱咐的吗?”
“子宣,你在地方上为官多年,可曾听说过铲佃?”
“郑公,这个真的不能碰,”即便是曾布,听到这一词后,脸上也露出惊恐之色。
用的,但防止他们激进,将财政引向极端。吴充或多或少起到这个作用,不过对财政,非吴充所长。从这个方面想,张方平乃是最佳人选。其次朝堂过于和气,对自己未必很有利,师生几人皆位极人臣,没有政敌那可不行的,吴充因为自己提拨了彭思永等人,对自己不满,让他进入中书,也是做一个表率,性质与他提拨欧阳修、文彦博、陈升之性质一样。
赵顼看出第二点,没有看出第一点。
听后有些苦笑,难道朕就这么小心眼?
这两年吴充确实也有些功劳的,能升迁,但将内幕说了出来,你就不要再恨郑朗,大家一起联手将国家治理好吧。
赵顼说道:“昔日我在郓州,郑公对朕说了很多道理,有几句朕至今铭记,用人不能以自己喜憎用人,能对事不能对人,赏罚分明。吴卿。切记啊。”
“臣遵旨。”吴充又羞又愧地退下。
赵顼走到殿后。问:“母后。儿臣处理得如何?”
“还好,”高滔滔啼笑皆非,她在想另外一个人,难怪两人如此合拍。她非是穿越者,否则一定会想到一词,闷骚!
姑父对自己说出那个隐秘,不是给自己把柄。实际是让自己以后劝丈夫或者儿子放心大胆用好郑朗。
郑朗一个德性,一个劲地将政敌往中书塞。
自己与儿子就这么小气么?
但郑朗小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对于史上王安石与赵顼的关系,有人说亲密无间,有人说赵顼一直提防着王安石。皆是笼统的说法,两者皆有。史上赵顼迫于国家危机,对王安石是很信任,采纳了王安石种种治国政策,甚至结为师友关系,单谥一个文字也能证明这一点。
但史上宋朝危机有多重?
大多数史实让某些文人一次次抹杀,难以考证了。还有只言片语文字记载残留下来,比如司马光的进谏。地方官员为了维护财政,多向大户借债。这也是必然的,有银行,却因为郑朗制订的规矩,不敢滥印交子,再说,一半私人股户也不可能让朝廷滥印交子,使银行信誉倒塌。又没有国债券这玩意儿,只能透支未来税务,或者强行借钱。
借了多少,依然很模糊,只知道治平二年时的支出是收入两倍,仅这一年就亏空了一亿多。相信亏空的总数字未必比这一世少多少。
王安石有没有偿还所有欠负,补纳百姓的透支,同样不得而知,不可能留下这个美化王安石记载的。但相信必然偿还大部分。
如此危机下,既奉为帝师,应当给予无限的信任,然而赵顼一边重用王安石,所世无比,一边又将司马光、富弼、文彦博等元勋大臣安排在对垒的位置上,以便达到“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
随后王安石两次罢相,与赵顼无关,但第二次罢相后,在王安石经营下,大约欠负问题解决,国家财政又没有多大危机,甚至出现盈余,这也是必然的,王安石只要将朝廷支出控制在一亿三千万以下,史上又将收入维持在一亿六千万到一亿八千万之间,不可能象自己这样将所有欠负与透支一一偿还,甚至还略付一些利息,以安人心,更不会拿出五千万缗钱来裁兵,那么偿还起来会很快。
于是赵顼便没有再召王安石了。
这才是赵顼与王安石在史上关系的真相。
也许自己好一点,至少现在绝对没有任何问题,可千万不能将赵顼当成赵祯,尽管赵顼在自己教导下,处处学着做赵祯。
再说,每一个人都自己想法的,例如自己几个学生,虽劝一劝,也在慢慢改变,但自己能要求王安石与司马光,和自己想法一样吗?那是不可能的。赵顼同样如此。
共患难可以,同富贵更难,到时候自己位高权重,若是有人挑唆,性质又会是两样。
高滔滔认为郑朗有点“闷骚”这不要紧,尽量不要让这母子二人产生疑心,至少在国家许多弊端真正解决之前,改革未稳定之前,郑朗不想出意外,非是为了权利,而是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赵祯临终前的嘱咐。
当然,这一路行来有多难,难得让他数次喊累了
长亭外,郑朗正在送一人离别。
曾布。
宋史赵顼朝jiān臣传有蔡确、邢恕、吕惠卿、曾布、安惇、章惇,安惇和邢恕确实差了一些,但两人现在没任何影响,若郑朗有心,他们就自动会消失了。郑朗最提防的乃是吕惠卿,有才能,可此人野心太大了。对蔡确未置与否,看法有好的有坏的。然而最欣赏的就是曾布与章惇这两个jiān臣。就算是jiān臣,他们也是真小人。
特别是这个曾布,颇有才干,并且很坚持原则,一生也没有做过类似吕惠卿那种背后捅刀子,或者三面两刀的不好行为。经过一些人的篡改,将曾布列于jiān臣传,的确过了,梁启超曾说过“荆公之冤,数百年来为之昭雪者。尚书数十人。而子宣之冤。乃万古如长夜,吾安得不表而出之。”郑朗很赞同。
而且相对于章吕二人,曾布并没有那么激进,曾一度反对王安石的市易。结果不用说了。市易法惹了一大堆麻烦,收益还很小,甚至将商税、利息与其他收入算进去,实际乃是严重亏又找骂的买卖。
嘉佑二年。曾布与其兄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一道考中进士,于地方上担任多年地方官员,因政绩让韩维聘为开封府检校库监库,又经韩维与王安石推荐,上书言政,提出为政之本,厉风俗,择人才,并且提出八大要务,劝农桑、理财赋、兴学校、审选举、责吏课、叙宗室、修武备、制远人。赵顼看完。十分欣赏,亲自召见曾布。授其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判司农寺。
然后郑朗又将他召见,两人语久,让郑朗再次推荐,进入三司担任条例司使,官升象坐火箭一样,快得让他人瞩目。
看着野外,郑朗说道:“春天不久就要回归了。”
“芳草菲菲,最是可爱之时。”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郑朗忽然吟哦道。
曾布一听,差点跄倒。
“子宣,你想做一个清官,也没有必要非要妻离子散,我家娘子听到你娘子的曲曲新词后,十分仰慕,却没有想到子宣却将她一直留在老家。夫子说,修身齐家治国。不过算我多言了。”
郑朗说的是曾布妻子魏玩,朱熹曾说:“本朝能词妇人,惟有魏夫人、李清照二人而已。”这个魏夫人就是指曾布的妻子魏能。不知道为了什么原因,自从曾布为官后,一直将这个女子留在江西老家。以致这个小才女写了许多语言清丽的愁思小令。当然这个不重要,除非苏东坡那些作品,否则魏能这些小词远没有郑朗所批的每一次朱笔来得更重要。
然后看着远方,说道:“没有想到又冒出这么多新房舍。”
曾布再次愕然。
宋朝人口增加速度之快,也让士大夫们瞠目结舌。本来就很快了,郑朗出现,一次次惠民之举,更增加了这个速度。很早,江东圩提前开发,杭州平安监的出现,实际已经在推动着这个速度增加。南方大开发,更是将人口增加的速度推向极致。两广还没有两百万户,仅有一百八十万户,可从原来的小户,十几年下来,全部变成大户。福建路与江南西路本来人口抽出来一部分,十几年下来,又再次稠密。商业的发展,人口的迅速增加,导致城市规模也在飞快地扩大。不仅是京城,其他各处皆是如此。这两年的休养生息,又再次使人口增加速度提了上去。
这一切,与郑朗不无关系。
郑朗看曾布的表情,知道他误会,又说道:“我自来京城后,几乎两点一线,朝堂,家,几乎未出城了。”
“郑公,属下万分敬重也。”
“不用,是我份内的事,知道我今天为什么不顾你再三劝说,非要送你到长亭吗?”
“属下不知。”
“你此行颇有些麻烦,你升迁的速度快,资历有些浅,虽我用人看才能用人,可外面人不会这样想,送一送,增加你此行声势。”
“郑公,属下不会让你失望的。”
也就是主持河东酒务的投名状事宜,这次投名状钱帛数量大,会产生很多猫腻,还有西域来人了,如何分配,以及如何劝说百姓种植葡萄,都需要一名干吏呆在下面。
于是郑朗挑了曾布到河东亲自主持。
长亭快要到了,郑朗停了下来,眼中出现一丝犹豫。
曾布问道:“郑公,还有什么要嘱咐的吗?”
“子宣,你在地方上为官多年,可曾听说过铲佃?”
“郑公,这个真的不能碰,”即便是曾布,听到这一词后,脸上也露出惊恐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