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文学 www.91wx.org,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更容易引起灾害。
大片大片的泄洪区被放开,自京城东面开始,一直到黄河下游地区,郑朗所绘地图上一大半所选的泄洪区几乎全部打开,水势下去了。有水灾,可不严重,仅仅局部地区。
似乎是一个好办法,更没有人想多事,提北流一案。
郑朗心里面很清楚,未必是好事,大多数地形经过蓄水后改造,能有一些收成了,下一回这些百姓还会让官员打开河堤放水泄洪?即便是今年,也有部分言臣进行弹劾,让郑朗压了下去。以后呢?年收成四五斗的地不稀罕,年收成两石的地,会引起多少争议?
暂且不管,那时估计自己多半不在京城。
八月到来,郑朗去了郊外。看了看棉花收成。
最适合河北地区种植的乃是北美洲细绒棉,不可能得到它们的种籽。岭南粗绒棉好,不挑地,只要经过数年进化。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可以种植这种棉花,但是产量低,棉纤维质差且短,连做棉布都必须加以蚕丝,才可以织出精美的布匹,否则布质会很次。于是让王素从西域弄来长绒棉,看看能不能种植。
培育数年。没有成功,甚至结出的果实产生严重变异,倒是从江东带来的粗绒棉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慢慢适应河北的气候与地势。看了看樊家那块地的棉花,郑朗苦笑了。
几个陪伴的大户主也笑了起来,难得的郑朗吃憋。
不过他们的所作所为,终于让赵祯注意,不会几年辰光就会将所有北方种籽改良的。但在局部地区产生了作用。于是授其数人子女官职,是职官,表示朝廷对其义举嘉奖。
郑朗又转到高梁地。
长势很旺盛。反正是玩票性质,每年砸上几万贯钱,一户不过分摊几千缗,不多,权当到京城各个行首哪里过了几夜。于是怎么好怎么办,但郑朗还是很不满意。
天气渐渐没有那么热,初秋的风吹来,略略有些清凉的感觉,郑朗向四下眺望,这一块广大的独立区域除了高梁棉花外。还有豆,北方秋收的主要粮食便是豆与高梁。
其实是不对的,应当是玉米。
返回京城,继续观注水灾。
灾害比他想像的要严重,尽管使用了郑氏泄洪法,不但不是治本之策。连今年的本也没有完全治。大雨还在陆续的下,一直到九月份,京城依然在飘着连绵的秋雨,大面积的泄洪,起到一些作用,黄河还是陆续出现一些小型的决堤,多数低洼处出现内涝。还有一处挡水土堤偷工减料,泄洪时土堤崩塌,导致后面不相干的两万多亩耕地全部被水淹没,一百多名百姓被水淹死。气得郑朗在中书要骂娘。
但不是大臣不言,丁度本来准备上书深挖法(将黄河深挖,使河水变得更深,流得更快,扯蛋的治河方法),还有贾昌朝为了返回京城而得到政绩的堵堤东归法(堵商胡埽决口,引水东流,用了心思的,在诸策中也是最好的策略,但也不是好办法),还有一些人建议北流法(择黄河新北流疏理浚深),已经开始争吵。
正是郑朗呆在中书,他从江东圩,到钱塘堤,再到三白渠,还有农田水利法,巨大的水利成就,让人望而生畏,又有他这个泄洪法苟且之。自高梁河一战败后,宋朝君臣习惯敬且了,反正不会再出大问题,也就得过且过。
再次的得过且过,许多地区受到涝灾影响,也出现部分问题,但问题不大,因为郑朗的经营,粮食虽有浮动,涨价额度不高,受灾百姓也迅速安抚,还能说什么呢?
一个隐患越积越深。
黄河太头痛了,不去管,但有一个人大家必须要管,张尧佐。
何郯母亲年老,想就家乡附近担任官员,以便照顾母亲,赵祯人性化,让何郯以吏部员外郎直龙图阁学士的身份知治州。临行前何郯上奏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讲省官,范仲淹改革也涉及到减少官员,因为带着浓厚的朋党性质,未得功。贾昌期执政后推翻再推翻,就象司马光对待王安石变法一样,凡是王安石发生的所有法令,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推翻,结果官员比以前更冗。
如何解决冗官,何郯没有良策,只是提到减少恩荫数量,重要官员南郊祭除子孙外,许奏一名期亲,其他官员三年郊祭许奏期亲一人。而不是象现在滥赏无度。这是用现在恩荫法与范仲淹省官法折中之策,所有期亲一律不得恩荫,诸官不服,继续给官员恩荫期亲与门客机会,减少官员怨言。但实际官员恩荫数量减少,冗官速度会下降。
第二件事就专讲张尧佐,张尧佐升官速度太快,又无政绩,下面多有怨言。他毕竟是张贵妃的长辈,给富贵合乎情理,但不是这样给的,为何不象对待李用和那样,只给官。不给权,一辈子富贵,官员又没有怨言,岂不是很好?况且陛下让三司并入中书乎?
最后一句让赵祯乐了。
更容易引起灾害。
大片大片的泄洪区被放开,自京城东面开始,一直到黄河下游地区,郑朗所绘地图上一大半所选的泄洪区几乎全部打开,水势下去了。有水灾,可不严重,仅仅局部地区。
似乎是一个好办法,更没有人想多事,提北流一案。
郑朗心里面很清楚,未必是好事,大多数地形经过蓄水后改造,能有一些收成了,下一回这些百姓还会让官员打开河堤放水泄洪?即便是今年,也有部分言臣进行弹劾,让郑朗压了下去。以后呢?年收成四五斗的地不稀罕,年收成两石的地,会引起多少争议?
暂且不管,那时估计自己多半不在京城。
八月到来,郑朗去了郊外。看了看棉花收成。
最适合河北地区种植的乃是北美洲细绒棉,不可能得到它们的种籽。岭南粗绒棉好,不挑地,只要经过数年进化。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可以种植这种棉花,但是产量低,棉纤维质差且短,连做棉布都必须加以蚕丝,才可以织出精美的布匹,否则布质会很次。于是让王素从西域弄来长绒棉,看看能不能种植。
培育数年。没有成功,甚至结出的果实产生严重变异,倒是从江东带来的粗绒棉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慢慢适应河北的气候与地势。看了看樊家那块地的棉花,郑朗苦笑了。
几个陪伴的大户主也笑了起来,难得的郑朗吃憋。
不过他们的所作所为,终于让赵祯注意,不会几年辰光就会将所有北方种籽改良的。但在局部地区产生了作用。于是授其数人子女官职,是职官,表示朝廷对其义举嘉奖。
郑朗又转到高梁地。
长势很旺盛。反正是玩票性质,每年砸上几万贯钱,一户不过分摊几千缗,不多,权当到京城各个行首哪里过了几夜。于是怎么好怎么办,但郑朗还是很不满意。
天气渐渐没有那么热,初秋的风吹来,略略有些清凉的感觉,郑朗向四下眺望,这一块广大的独立区域除了高梁棉花外。还有豆,北方秋收的主要粮食便是豆与高梁。
其实是不对的,应当是玉米。
返回京城,继续观注水灾。
灾害比他想像的要严重,尽管使用了郑氏泄洪法,不但不是治本之策。连今年的本也没有完全治。大雨还在陆续的下,一直到九月份,京城依然在飘着连绵的秋雨,大面积的泄洪,起到一些作用,黄河还是陆续出现一些小型的决堤,多数低洼处出现内涝。还有一处挡水土堤偷工减料,泄洪时土堤崩塌,导致后面不相干的两万多亩耕地全部被水淹没,一百多名百姓被水淹死。气得郑朗在中书要骂娘。
但不是大臣不言,丁度本来准备上书深挖法(将黄河深挖,使河水变得更深,流得更快,扯蛋的治河方法),还有贾昌朝为了返回京城而得到政绩的堵堤东归法(堵商胡埽决口,引水东流,用了心思的,在诸策中也是最好的策略,但也不是好办法),还有一些人建议北流法(择黄河新北流疏理浚深),已经开始争吵。
正是郑朗呆在中书,他从江东圩,到钱塘堤,再到三白渠,还有农田水利法,巨大的水利成就,让人望而生畏,又有他这个泄洪法苟且之。自高梁河一战败后,宋朝君臣习惯敬且了,反正不会再出大问题,也就得过且过。
再次的得过且过,许多地区受到涝灾影响,也出现部分问题,但问题不大,因为郑朗的经营,粮食虽有浮动,涨价额度不高,受灾百姓也迅速安抚,还能说什么呢?
一个隐患越积越深。
黄河太头痛了,不去管,但有一个人大家必须要管,张尧佐。
何郯母亲年老,想就家乡附近担任官员,以便照顾母亲,赵祯人性化,让何郯以吏部员外郎直龙图阁学士的身份知治州。临行前何郯上奏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讲省官,范仲淹改革也涉及到减少官员,因为带着浓厚的朋党性质,未得功。贾昌期执政后推翻再推翻,就象司马光对待王安石变法一样,凡是王安石发生的所有法令,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推翻,结果官员比以前更冗。
如何解决冗官,何郯没有良策,只是提到减少恩荫数量,重要官员南郊祭除子孙外,许奏一名期亲,其他官员三年郊祭许奏期亲一人。而不是象现在滥赏无度。这是用现在恩荫法与范仲淹省官法折中之策,所有期亲一律不得恩荫,诸官不服,继续给官员恩荫期亲与门客机会,减少官员怨言。但实际官员恩荫数量减少,冗官速度会下降。
第二件事就专讲张尧佐,张尧佐升官速度太快,又无政绩,下面多有怨言。他毕竟是张贵妃的长辈,给富贵合乎情理,但不是这样给的,为何不象对待李用和那样,只给官。不给权,一辈子富贵,官员又没有怨言,岂不是很好?况且陛下让三司并入中书乎?
最后一句让赵祯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