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文学 www.91wx.org,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孙权行辕的会议大厅。他神态凝重,看到文武部下均已到齐,便向众人宣布了一封信件。这是一封邀请函,很短,只有三十个字。但是,三十字就像是三十响炸雷,炸得全场顿时鸦雀无声。
邀请函从上游荆州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送来,发信的不是别人,正是曹操。原来这时的曹操,已经彻底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又清除了幽州乌丸族武装反抗,统一了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开始将锋芒转向南方。首当其冲的是荆州刘表。九月,大军逼近荆州政治中心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这时刘表病死,接位的小儿子刘琮举手投降。曹操挥军向南,一直到达长江北岸的重镇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准备顺流而下,向孙权清算拖了整整六年的总账。他先用文攻手段,送去这封邀请函。要想知道古人如何把杀气腾腾的战争威胁,包藏在文文雅雅的词句当中,这封信值得一读。据《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信函全文如下:“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寥寥三十字,意思有四层:
最近本人遵照公正舆论,讨伐朝廷罪人——首先将你定性为朝廷罪人,出兵就堂堂正正了;
军旗麾盖指向南方,刘琮束手投降——这是给你竖立榜样,指明前途;
现今正在训练八十万水军——这是在显示肌肉;
要与孙将军在你的吴县打猎——吴县即现今江苏苏州市,是当时孙权的政治中心,在这里打猎,猎物当然不是野鸡野兔,而是你孙权啊!
这哪里是什么邀请函?明明是最后的通牒,更是挑战的战书。
静默一阵之后,资格最老、年纪最大、地位最高的张昭,首先发言说:“曹操是汉朝的丞相,又挟制天子征伐四方;如果抗拒他,首先道理就不顺。况且长江的天险,他已经与我们共同享有。至于在兵力的多寡上,就更不能与他相提并论。所以我认为,不如迎接曹操。”
他所说的“迎接曹操”,就是遮遮掩掩地说“投降曹操”。张昭以下的一班文臣,首先考虑的都不是国事,而是如何保全自己的家产和家属,所以马上纷纷附和,当然,个个口头上都是振振有词。
孙权没有想到张昭、秦松等人,现今的骨头更软,私心也更重。他不想再听这些人毫无骨气的屁话,就借口要更衣,走出大厅。当时所谓的更衣,就是上厕所的雅称。说到上厕所,那时候人们擦屁股还很原生态,是用硬质的竹片或木片来刮除,叫做厕筹。但是去除厕所的臭味,高门贵族却很讲究,是用小小的干枣放在旁边,用来堵塞鼻孔,专门叫做厕枣。
鲁肃一看,立即跟了出来,提醒孙权说:“主公千万不要听众人的谬论!赶紧请公瑾回来商议定夺吧。”
原来,周瑜这时正奉孙权之命,前往柴桑东南的鄱阳县(今江西省鄱阳县)出差。他得到孙权的紧急召唤,便飞速赶回柴桑。那么这一次,周瑜又会怎样显示他国家脊梁的重大作用呢?
《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记载,周瑜一回来,议事大厅就再度开会,他作了长篇发言。他首先面向孙权,其实是针对众人,严肃说道:“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意思是说,虽然曹操名义上是汉朝的丞相,实质却是汉朝的奸贼!将军您具有不寻常的军事雄才,凭借父兄开创的事业,据有江东,辖地纵横几千里;士兵精锐而且足够使用,物资充足,英雄人物乐于为您效力。就应当横扫天下,为汉朝除去这个奸凶;何况曹操亲自前来送死,怎么可以迎接他呢!
开头这段话,是立论的根本。针对张昭等人说不投降曹操“道理就不顺”,更针对曹操信中把孙权定性为“朝廷罪人”,做出有力的反击,从而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那么周瑜把曹操定性为“汉贼”,即东汉朝廷的奸贼、逆贼,他有根据吗?回答是不仅有,而且还非常充分。
根据就在这一年上半年,曹操的一次重大政治举措上。正月间,他宣布废除东汉朝廷一直实行的三公执政制,改用丞相执政制。于是,曹操就不仅在实际上,而且也在名义上,实现了对东汉朝廷大权的一人垄断,从而彻底把汉献帝变成了傀儡。西汉的中央行政体制,大体说来,是沿袭秦王朝,实行丞相制,以丞相为朝廷行政系统的首脑,丞相有时也称为相国。丞相一人执政,对皇帝的君权有潜在威胁,所以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就废除了丞相制,改用新的三公执政制。三公是太尉、司徒与司空的合称,三者共同执政,瓜分了原来属于丞相一人的权力,对君权的威胁就大大减小了。但是,朝廷中一旦出现强势的大臣,就又会恢复丞相执政的旧制度,以便自己独揽大权,此前的董卓就是如此。在当时,董卓是名副其实的汉贼,不然也摊不上关东各路联军讨伐他的大事儿。但是,要论对东汉朝廷祖传行政体制的叛逆,董卓还是比不上曹操彻底。董卓自己当了相国,却并没有敢明目张胆废除三公,所以王允还在当司徒,暗中筹划刺杀董卓。而曹操却来得更加生猛,一开始就把三公全都废除了,自己当丞相,大权独揽。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曹操确实比汉贼董卓还更加汉贼,所以周瑜对他的定性,一点也没有冤枉他。既然曹操是不折不扣的汉贼,坚决不向他低头屈服,就是名正言顺的事儿了。
接着周瑜具体分析敌我形势:“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现今北方既没有安定;加上马超、韩遂还在关西,成为曹操的后患;而且他放弃鞍马,凭借舟船,与江东一争高下,这原本就不是中原军队所擅长的本事;再说如今气候严寒,曹军的战马没有草料;驱赶中原将士长途跋涉于南方的水乡,不服水土,必定要生疾病。以上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而曹操却冒险违背;因此擒杀曹操,就在今天!
这一段分析,入情入理,客观准确。但是,真正体现周瑜国家脊梁作用的,还不在此,而是在末尾向孙权请战的实际行动:我请求得到精兵三万,向西挺进,保证为将军您击败曹操!因为驳斥也好,分析也好,那都属于务虚。没有实际行动和勇于担当,务虚就可能变成无用的清谈。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社会上从来不缺少说起来一套又一套,干起来却躲得看不到的清谈家、嘴皮子。但是,清谈要误国,实干才兴邦。真正的国家脊梁,应当言行一致,勇于承担重任,以切切实实的行动,去为国家分忧解难。眼下的周瑜,正是这种值得钦佩的国家脊梁。
更为难得的是,周瑜不仅挺直了自己的脊梁骨,他还要帮助年轻的孙权,把君主的脊梁骨挺了起来。《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当晚,周瑜根据自己掌握的情报,为孙权对比双方的力量说:“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众人一听到曹操来信说有“八十万”大军就恐惧不已,简直可笑。其实曹操带领的北方兵,不过十五六万,而且长久在外体力疲乏;而他得到的荆州投降士兵,最多不过七八万,而且心思还很复杂。如此的军队,人数多也不可怕。有精兵五万,我足以制服对方,希望将军不要过虑了!
周瑜用确凿的数据来说话,孙权的顾虑就全部打消了。他拍着周瑜的背,动情地说:“公瑾啊,你的话实在是太合我的心意了!子布、文表等人(指文臣中的张昭、秦松),只想保全自家的妻室儿女,私心太重,很是令我失望。只有你和子敬(指鲁肃),才与我同心协力,这真是上天安排你们两位来辅佐我啊!五万人马,难以一下子动员起来,但是已经选出三万精兵,船只、粮草、武器、装备,一应俱全。你先带领出发迎战,我继续征调人马和粮草,充当你的后援。如果你能把曹操老贼收拾了,那最好;即使出现问题,回转来与我会合,我再与他决一死战!”
就这样,三十四岁的周瑜,二十七岁的孙权,一同把脊梁骨挺了起来,共同面对五十四岁的老强人曹操。孙权将前线三万人马,分为左、右两部,任命周瑜为左部督、老将程普为右部督,由周瑜统一指挥。
三国是古代军制的变革期,影响深远的重要变革之一,就是督将战区制的形成。此前的东汉,如有军事行动,一般是临时选拔将领,同时征调军队,两者结合之后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将领交出军权,士兵各回原地。这叫做“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兵无常地,地无常兵”。到了三国,战火长期不断,原来那种办法难以适应战争,于是各国开始在地盘中,划出固定的战区,派遣常驻的部队,任命常驻的指挥官,以应对战争的形势。战区的指挥长官,相当于后世的军区司令,一般带有“督”或“都督”的头衔,于是督将战区制诞生了。以孙吴而言,战区大多沿长江的边境线设置,如柴桑督、武昌督之类。大型战役发动时,部队的指挥官也称督。在参战军队大量增多的情况下,还会设置“大督”或“大都督”,就是前线各军的总司令。下一节要讲的江夏大战,周瑜就担任“前部大督”。接下来的赤壁大战,周瑜虽然名义上是左部督,但是因为拥有前线部队的指挥权,实际上就是前部大督。之所以没有正式给予前部大督的名号,不过是为了照顾老前辈程普的情绪而已。
如果说,六年前的压力和考验,还只是人质送与不送的一般性选择,那么此番压力和考验,就是生存还是灭亡的严峻性抉择了。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用自己的忠诚无私,深谋远虑,尤其是言行一致,勇于承担重任,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国家分忧,为君主解难,周瑜,就是这样非同凡响的国家脊梁。一个国家,固然需要这样的脊梁,而且越多越好;其实,任何一个社会的底层分支单位,比如公司、学校、家庭等等,也都需要类似的脊梁。如果上至国家,下至底层,都有大大小小的脊梁作坚强的支撑,我们的中华民族,必定会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正是:
脊梁挺立周公瑾,岂止风流顾曲人!
要想知道在沙场上的周瑜,如何充分施展他的军事天才,请看下节。
三名将之花
在这一节中,将专门来讲周瑜的军事才能。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军事才能也有大量描写。但是,书中所描绘的周瑜,虽然身为主帅,军事才能却极其平庸。赤壁大战与曹操对垒,虽然取得胜利,然而却全靠别人帮了大忙,孔明草船借箭,孔明借来东风,庞统献连环计,否则他早就被曹操灭了。那么周瑜的军事才能,真的是如此平庸糟糕吗?如果不是,真实情况又是怎样呢?他的军事才能又展现在哪些重大战役当中呢?
根据陈寿《三国志》等史书的可靠记载,享年仅仅虚岁三十六的周瑜,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中,竟然连续打赢了三场大战,即江夏大战、赤壁大战和江陵大战,同样也可用“三大天王”来形容。在我看来,这三大战役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堪称大赤壁之战三部曲。以赤壁之战为中心,江夏之战是其前期的预备和铺垫,而江陵之战则是其后期的扩展和延伸。讲述赤壁之战而没有看到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那就不免肤浅了。那么这场大赤壁之战的三部曲,究竟是怎样上演的?周瑜在这场气势恢弘的演出中,又展现出怎样的杰出军事才能呢?
先说前期的江夏大战。孙策猝死,孙权接班。经过六年的经营,孙吴实力大大增强,开始向西面上游的荆州扩张。实施扩张的具体行动,就是周瑜指挥的上述三大战。其中首战的目标,定为上游荆州江夏郡的黄祖。
黄祖是荆州割据者刘表的大将,长期镇守东部的江夏郡,与孙权的地盘接壤。早在建安四年(199),周瑜已经随同孙策,与黄祖交过手。那一战,由于刘表派兵支援,歼灭战打成了击溃战,黄祖成功脱逃。此番周瑜决心要完整歼灭黄祖,怎么个完整法呢?他具体分成两步走。第一步,在建安十一年(206),亲自率大军长途奔袭,一举攻占了麻屯和保屯。他不直接进攻黄祖,而是先拿下这两个地方。玄机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讲述战争,必须紧扣地理才能点到要害。原来,江夏郡西端有一个陆口(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是长江南岸一条支流陆水,在此汇入长江的水口。东汉末年战乱,民众流亡,这里形成两大流民武装的营垒,就是麻屯和保屯,各有上万人口。从陆口以下,长江向东北流动,约二百五十里即到黄祖的据点沔口(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然后折向东南,约四百五十华里,再到孙吴西端的军事重镇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形成一个人字形。而从柴桑走陆路,向西直插陆口,就只有五百里左右。攻下麻屯和保屯,利用现成的营垒和武装,将此处经营成坚固的要塞,不仅对黄祖构成两面夹攻之势,也可阻止刘表从西面对黄祖的支援,为全歼黄祖创造条件,这就是玄机所在。但是,此举的军事价值,还远不止这一点,下面还要详细破解。
两年后即建安十三年(208)春,总攻的时机成熟了,开始实施第二步。周瑜指挥水军扬帆西上,直指黄祖盘踞的沔口。黄祖大本营,称为偃月垒,即半月形的营垒,位于沔口附近的高地上,应当在今武汉市汉阳区汉水西岸的龟山一带。从长江开来的周瑜水军,要想接近营垒,必须先从沔口进入汉水,再上岸进攻。黄祖如何扼守这至关重要的沔口,也就是汉水进入长江的水口呢?《三国志》卷五十五《董袭传》说是“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上有千人,以弩交射,飞矢雨下,军不得前”。黄祖打造了两艘堪称当时巨无霸航母的重量级战船,专门名称叫做蒙冲,即装有防护甲板的大型战舰,横着停在水口两岸。每艘船上配精兵五百,两艘航母加起来一千名狙击手,凭借甲板掩护,使用强弓大弩向外发射利箭,形成坚固屏障,将孙吴水军有效阻挡在水口之外。
怎么办?周瑜临机应变,吩咐骁将董袭、凌统前去清除障碍。二将各带一队敢死勇士,身穿双层铠甲,驾驶小型快船,飞快奔向两艘蒙冲中间的水道。董袭最先穿过水道,到达蒙冲的船尾。他带头挥舞锋利的吴刀,砍断粗大缆绳,那蒙冲顿时摇摇摆摆漂往下游长江去了。随后凌统如法炮制,两艘水上巨无霸航母战舰便在水口消失,门户大开。周瑜指挥大军抢入汉水,上岸对黄祖偃月形营垒发起猛攻。黄祖抵挡不住,向北逃奔,被孙吴骑兵追上砍杀。至此,黄祖势力彻底铲除,孙吴的西部边境,向西拓展到了江夏郡的陆口一线。
此番周瑜用兵的特色,是“一慢两快”四个字。一慢,是正面决战的发动慢,历时两年,做好两面夹攻的充分准备后再动手。两快是临机应变快,乘胜猛攻快。黄祖的蒙冲厉害,马上找准软肋一招制敌。一旦门户洞开,立马发起持续猛攻,不给对方任何喘息之机。
江夏之战,为半年之后的赤壁之战,做好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是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为迎战曹操做好了练兵的准备;二是控制的地盘扩张到了陆口一线,为迎战曹操做好了战场选址的准备。总之,江夏之战为半年后赤壁之战的完胜,打下坚实的基础。接下来在赤壁大战中,周瑜的军事才能又有哪些更加精彩的展现呢?
建安十三年(208)十月,江夏大战半年之后,攻占荆州的曹操,将锋芒转向下游的孙权。周瑜自告奋勇,统领三万精锐水军奔赴上游,迎战号称八十万,实际上是二十多万的曹操大军。
赤壁之战很著名,但是谜团也很多。这里从中选取三个具有关键性的谜团,来为大家破译和解码。
谜团之一,赤壁古战场究竟在何处?因为曾经有多种说法。但是从《三国志》的多处可靠记载,再结合现今的考古发现来综合判断,应当是在湖北省原蒲圻市西北的赤壁镇长江南岸。因此,国家才会正式认可批准,将蒲圻市改名为赤壁市。
谜团之二,双方在此是偶然碰上,一碰上就开打的吗?回答是完全不可能。起码以寡敌众的周瑜,绝对不会如此随意和轻率。《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记载,在双方决战之前,先有一场带有热身性质的遭遇战:“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史文说曹操的船队,在遭遇战失利之后,才引退到北岸驻扎。可见在遭遇战发生之前,他并没有在赤壁的北岸停留扎营;但是周瑜一方,则先已在南岸站住脚了。这就说明:是周瑜一方先守在这里的南岸,等待曹操到来之后,再发动遭遇战,迫使曹军在北岸停下扎营。既然先已在此恭候,那么将赤壁作为决战之地,自然就是周瑜主动做出的选择了。
谜团之三,周瑜将战场选在这里,有无玄机?回答是:当然有玄机,而且此玄机还是决定战局胜负的关键所在。那么玄机在何处?“三国探客”告诉你。
玄机,首先藏在地面上。前面说过,周瑜攻占陆口的麻屯和保屯,其军事价值还不限于两面夹击黄祖,为什么?因为赤壁就在陆口旁边!两者都在长江南岸边,相距仅有十华里左右。将战场选在这里,好处至少有四条:一是周瑜攻灭黄祖后,陆口已经成为孙吴辖境西端最大的军事据点,在自己的地盘上迎战对手,可以得到后方强大的支援。二是陆口本来就有麻屯、保屯两处军事营垒,之后又经过两年打造,防御能力大为增强。背靠坚强屏障,进攻当然就占有优势。三是赤壁所在的长江南岸江岸,是地势陡峭的连绵山冈,敌方难以在此停船登岸发起进攻,堪称易守难攻之地。四是赤壁对岸的乌林一带,是广阔而低洼的沼泽湿地,古代著名的云梦泽就在这里。后来高唱“洪湖水浪打浪”的洪湖赤卫队,其活动根据地也在这一带。这种沼泽地带,兵法中叫做沮泽,属于必须立即离开的几种险恶地形中的一种。《孙子兵法·九地篇》就教导我们说:“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圮地则行。”水草丛生的沮泽,属于圮地之一,碰到圮地要赶快离开。圮字的意思是什么?是崩溃,周瑜迫使你曹操,在对岸那个要使人崩溃的地方去立足,曹操还能不崩溃吗?总而言之,周瑜在地利上就已经占了先机。
玄机,还藏在江流中。笔者研究三国,不仅重视书面文献,而且一贯重视对历史遗迹的现场考察和对考古出土文物的细心研究,并且将三方面的资料相互印证。据笔者本人多次实地考察,长江此处的江段,先从西南流向东北,刚刚流过赤壁,就急剧转向正东。赤壁上游,江面宽度在一千五百米左右;而赤壁下游,则猛然扩大到三千米以上;唯有赤壁所在的江面,仅有一千一百米左右,如同哑铃的手柄,中间小而两头大。由于江面迅速收窄,流速随之增大,因而水流非常之湍急。加上流过赤壁的水道又猛然右拐,转向正东,汹涌的水流冲击北岸受阻,对后面形成强力的冲顶,使得赤壁江段的水势更加湍急复杂。在此操纵非机动的传统木船,还要对敌作战,冲锋转弯,绝非短期就能练成的本领。孙吴的水军,那都是船上生,船上长,在此如履平地。而曹操的大军来自北方的马背上,占领江陵后临时抱佛脚,上船训练了几十天,好比是在驾校中刚刚学会了点火起步,就放到水情如此险恶的长江之上,同孙吴水军去较量,去pk。老实说,就是周郎不用火攻,曹操也肯定赢不了。
讲到这里,两年前周瑜攻占麻屯、保屯的军事价值,就充分显现出来了。人家周瑜周同学,早就在赤壁这里,认认真真做了足足两年的功课;你曹操曹同学初来乍到,连一天作业都还没有做,怎么比?没法比!难怪周瑜当初敢对孙权发出豪言壮语:“瑜请得精兵三万人,保为将军破之!”他心中完全有底啊!
其实,周瑜发动的这场遭遇战,就是对曹军水上功夫的真实测试。大打出手咱们还不忙,先探探对手的功力如何,这就叫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又重视敌人。那么测试的结果怎么样呢?
不测不知道,一测哈哈笑,因为对方的弱点完全暴露了!由于水情险恶,驾船功夫太差,二十多万人的船队又过于庞大,情景正如《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中,黄盖对周瑜所说的那样:“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这段文言文,要翻译成大白话,说起来才有味道:瞧瞧这帮北方来的旱鸭子啊,把这么多船驾驶得一团糟啊,个个都在搞追尾啊,全都船头碰船尾挤在一起啊!一把火就会烧得他们狼狈逃窜啊!
说到在长江上用火攻,周瑜和黄盖那是早有默契配合的老搭档了。建安四年(199)十二月,他们就随同孙策,烧得黄祖大败而逃。《三国志》卷四十六《孙策传》裴松之注引《吴录》记载,战后孙策向朝廷报告说:“火放上风,兵激烟下,猋火所焚,前无生寇。”其中的“火放上风”一句,很值得注意。黄祖所在的沔口,又称夏口,位于从西南流向东北的长江北岸,对于江面而言是西北方的位置。寒冬十二月,从江面上向西北方的北岸发起进攻,竟然占据的是上风头,说明什么?说明吹的是东南风呀!冬天应当是吹北风,为何会起东南风?原来,北风掠过江面吹向南岸,被高峻江岸一阻挡,就会转向。由于江岸是西南朝东北走向,按照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的物理学原理,正北风就会转向成正东风,西北风则正好变成东南风。这是科学,对不对?而赤壁所在的江岸,正好与沔口的江岸一样,也是从西南流到东北,而且南面江岸还比沔口更加陡峭。北风越大,反射之后吹回来的东风也就越大。周瑜在陆口、赤壁这一线作战,整整有两年,对此处江面风向的变化,肯定是了如指掌。冬天起北风,就一定会有东风;起西北风,就一定会有东南风。一旦东南风起,对岸曹军就是九年前的黄祖,不仅风帆饱满船行如箭,而且风助火威吹向对方。由此可见,东风啊东风,哪是孔明在七星坛上装神弄鬼借来的呀,那是周郎多少年在长江上认认真真做功课做出来的啊!
于是,周瑜向身边的老伙伴黄盖秘密下令:诈降曹操,等待风向,实施火攻。下面的结果,大家都很熟悉,就简单交代了:黄盖假投降,曹操真中计,东南风起,火烧战船,曹操从华容县境内云梦泽的泥泞中狼狈而逃,周瑜取得预期中的完胜。云梦泽呀云梦泽,简直成了曹操的噩梦了!
在评价周瑜赤壁用兵才干之前,先简单回答两个疑问。
问:黄盖是否演了一出苦肉计?
(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孙权行辕的会议大厅。他神态凝重,看到文武部下均已到齐,便向众人宣布了一封信件。这是一封邀请函,很短,只有三十个字。但是,三十字就像是三十响炸雷,炸得全场顿时鸦雀无声。
邀请函从上游荆州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送来,发信的不是别人,正是曹操。原来这时的曹操,已经彻底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又清除了幽州乌丸族武装反抗,统一了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开始将锋芒转向南方。首当其冲的是荆州刘表。九月,大军逼近荆州政治中心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这时刘表病死,接位的小儿子刘琮举手投降。曹操挥军向南,一直到达长江北岸的重镇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准备顺流而下,向孙权清算拖了整整六年的总账。他先用文攻手段,送去这封邀请函。要想知道古人如何把杀气腾腾的战争威胁,包藏在文文雅雅的词句当中,这封信值得一读。据《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信函全文如下:“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寥寥三十字,意思有四层:
最近本人遵照公正舆论,讨伐朝廷罪人——首先将你定性为朝廷罪人,出兵就堂堂正正了;
军旗麾盖指向南方,刘琮束手投降——这是给你竖立榜样,指明前途;
现今正在训练八十万水军——这是在显示肌肉;
要与孙将军在你的吴县打猎——吴县即现今江苏苏州市,是当时孙权的政治中心,在这里打猎,猎物当然不是野鸡野兔,而是你孙权啊!
这哪里是什么邀请函?明明是最后的通牒,更是挑战的战书。
静默一阵之后,资格最老、年纪最大、地位最高的张昭,首先发言说:“曹操是汉朝的丞相,又挟制天子征伐四方;如果抗拒他,首先道理就不顺。况且长江的天险,他已经与我们共同享有。至于在兵力的多寡上,就更不能与他相提并论。所以我认为,不如迎接曹操。”
他所说的“迎接曹操”,就是遮遮掩掩地说“投降曹操”。张昭以下的一班文臣,首先考虑的都不是国事,而是如何保全自己的家产和家属,所以马上纷纷附和,当然,个个口头上都是振振有词。
孙权没有想到张昭、秦松等人,现今的骨头更软,私心也更重。他不想再听这些人毫无骨气的屁话,就借口要更衣,走出大厅。当时所谓的更衣,就是上厕所的雅称。说到上厕所,那时候人们擦屁股还很原生态,是用硬质的竹片或木片来刮除,叫做厕筹。但是去除厕所的臭味,高门贵族却很讲究,是用小小的干枣放在旁边,用来堵塞鼻孔,专门叫做厕枣。
鲁肃一看,立即跟了出来,提醒孙权说:“主公千万不要听众人的谬论!赶紧请公瑾回来商议定夺吧。”
原来,周瑜这时正奉孙权之命,前往柴桑东南的鄱阳县(今江西省鄱阳县)出差。他得到孙权的紧急召唤,便飞速赶回柴桑。那么这一次,周瑜又会怎样显示他国家脊梁的重大作用呢?
《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记载,周瑜一回来,议事大厅就再度开会,他作了长篇发言。他首先面向孙权,其实是针对众人,严肃说道:“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意思是说,虽然曹操名义上是汉朝的丞相,实质却是汉朝的奸贼!将军您具有不寻常的军事雄才,凭借父兄开创的事业,据有江东,辖地纵横几千里;士兵精锐而且足够使用,物资充足,英雄人物乐于为您效力。就应当横扫天下,为汉朝除去这个奸凶;何况曹操亲自前来送死,怎么可以迎接他呢!
开头这段话,是立论的根本。针对张昭等人说不投降曹操“道理就不顺”,更针对曹操信中把孙权定性为“朝廷罪人”,做出有力的反击,从而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那么周瑜把曹操定性为“汉贼”,即东汉朝廷的奸贼、逆贼,他有根据吗?回答是不仅有,而且还非常充分。
根据就在这一年上半年,曹操的一次重大政治举措上。正月间,他宣布废除东汉朝廷一直实行的三公执政制,改用丞相执政制。于是,曹操就不仅在实际上,而且也在名义上,实现了对东汉朝廷大权的一人垄断,从而彻底把汉献帝变成了傀儡。西汉的中央行政体制,大体说来,是沿袭秦王朝,实行丞相制,以丞相为朝廷行政系统的首脑,丞相有时也称为相国。丞相一人执政,对皇帝的君权有潜在威胁,所以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就废除了丞相制,改用新的三公执政制。三公是太尉、司徒与司空的合称,三者共同执政,瓜分了原来属于丞相一人的权力,对君权的威胁就大大减小了。但是,朝廷中一旦出现强势的大臣,就又会恢复丞相执政的旧制度,以便自己独揽大权,此前的董卓就是如此。在当时,董卓是名副其实的汉贼,不然也摊不上关东各路联军讨伐他的大事儿。但是,要论对东汉朝廷祖传行政体制的叛逆,董卓还是比不上曹操彻底。董卓自己当了相国,却并没有敢明目张胆废除三公,所以王允还在当司徒,暗中筹划刺杀董卓。而曹操却来得更加生猛,一开始就把三公全都废除了,自己当丞相,大权独揽。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曹操确实比汉贼董卓还更加汉贼,所以周瑜对他的定性,一点也没有冤枉他。既然曹操是不折不扣的汉贼,坚决不向他低头屈服,就是名正言顺的事儿了。
接着周瑜具体分析敌我形势:“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现今北方既没有安定;加上马超、韩遂还在关西,成为曹操的后患;而且他放弃鞍马,凭借舟船,与江东一争高下,这原本就不是中原军队所擅长的本事;再说如今气候严寒,曹军的战马没有草料;驱赶中原将士长途跋涉于南方的水乡,不服水土,必定要生疾病。以上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而曹操却冒险违背;因此擒杀曹操,就在今天!
这一段分析,入情入理,客观准确。但是,真正体现周瑜国家脊梁作用的,还不在此,而是在末尾向孙权请战的实际行动:我请求得到精兵三万,向西挺进,保证为将军您击败曹操!因为驳斥也好,分析也好,那都属于务虚。没有实际行动和勇于担当,务虚就可能变成无用的清谈。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社会上从来不缺少说起来一套又一套,干起来却躲得看不到的清谈家、嘴皮子。但是,清谈要误国,实干才兴邦。真正的国家脊梁,应当言行一致,勇于承担重任,以切切实实的行动,去为国家分忧解难。眼下的周瑜,正是这种值得钦佩的国家脊梁。
更为难得的是,周瑜不仅挺直了自己的脊梁骨,他还要帮助年轻的孙权,把君主的脊梁骨挺了起来。《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当晚,周瑜根据自己掌握的情报,为孙权对比双方的力量说:“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众人一听到曹操来信说有“八十万”大军就恐惧不已,简直可笑。其实曹操带领的北方兵,不过十五六万,而且长久在外体力疲乏;而他得到的荆州投降士兵,最多不过七八万,而且心思还很复杂。如此的军队,人数多也不可怕。有精兵五万,我足以制服对方,希望将军不要过虑了!
周瑜用确凿的数据来说话,孙权的顾虑就全部打消了。他拍着周瑜的背,动情地说:“公瑾啊,你的话实在是太合我的心意了!子布、文表等人(指文臣中的张昭、秦松),只想保全自家的妻室儿女,私心太重,很是令我失望。只有你和子敬(指鲁肃),才与我同心协力,这真是上天安排你们两位来辅佐我啊!五万人马,难以一下子动员起来,但是已经选出三万精兵,船只、粮草、武器、装备,一应俱全。你先带领出发迎战,我继续征调人马和粮草,充当你的后援。如果你能把曹操老贼收拾了,那最好;即使出现问题,回转来与我会合,我再与他决一死战!”
就这样,三十四岁的周瑜,二十七岁的孙权,一同把脊梁骨挺了起来,共同面对五十四岁的老强人曹操。孙权将前线三万人马,分为左、右两部,任命周瑜为左部督、老将程普为右部督,由周瑜统一指挥。
三国是古代军制的变革期,影响深远的重要变革之一,就是督将战区制的形成。此前的东汉,如有军事行动,一般是临时选拔将领,同时征调军队,两者结合之后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将领交出军权,士兵各回原地。这叫做“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兵无常地,地无常兵”。到了三国,战火长期不断,原来那种办法难以适应战争,于是各国开始在地盘中,划出固定的战区,派遣常驻的部队,任命常驻的指挥官,以应对战争的形势。战区的指挥长官,相当于后世的军区司令,一般带有“督”或“都督”的头衔,于是督将战区制诞生了。以孙吴而言,战区大多沿长江的边境线设置,如柴桑督、武昌督之类。大型战役发动时,部队的指挥官也称督。在参战军队大量增多的情况下,还会设置“大督”或“大都督”,就是前线各军的总司令。下一节要讲的江夏大战,周瑜就担任“前部大督”。接下来的赤壁大战,周瑜虽然名义上是左部督,但是因为拥有前线部队的指挥权,实际上就是前部大督。之所以没有正式给予前部大督的名号,不过是为了照顾老前辈程普的情绪而已。
如果说,六年前的压力和考验,还只是人质送与不送的一般性选择,那么此番压力和考验,就是生存还是灭亡的严峻性抉择了。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用自己的忠诚无私,深谋远虑,尤其是言行一致,勇于承担重任,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国家分忧,为君主解难,周瑜,就是这样非同凡响的国家脊梁。一个国家,固然需要这样的脊梁,而且越多越好;其实,任何一个社会的底层分支单位,比如公司、学校、家庭等等,也都需要类似的脊梁。如果上至国家,下至底层,都有大大小小的脊梁作坚强的支撑,我们的中华民族,必定会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正是:
脊梁挺立周公瑾,岂止风流顾曲人!
要想知道在沙场上的周瑜,如何充分施展他的军事天才,请看下节。
三名将之花
在这一节中,将专门来讲周瑜的军事才能。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军事才能也有大量描写。但是,书中所描绘的周瑜,虽然身为主帅,军事才能却极其平庸。赤壁大战与曹操对垒,虽然取得胜利,然而却全靠别人帮了大忙,孔明草船借箭,孔明借来东风,庞统献连环计,否则他早就被曹操灭了。那么周瑜的军事才能,真的是如此平庸糟糕吗?如果不是,真实情况又是怎样呢?他的军事才能又展现在哪些重大战役当中呢?
根据陈寿《三国志》等史书的可靠记载,享年仅仅虚岁三十六的周瑜,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中,竟然连续打赢了三场大战,即江夏大战、赤壁大战和江陵大战,同样也可用“三大天王”来形容。在我看来,这三大战役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堪称大赤壁之战三部曲。以赤壁之战为中心,江夏之战是其前期的预备和铺垫,而江陵之战则是其后期的扩展和延伸。讲述赤壁之战而没有看到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那就不免肤浅了。那么这场大赤壁之战的三部曲,究竟是怎样上演的?周瑜在这场气势恢弘的演出中,又展现出怎样的杰出军事才能呢?
先说前期的江夏大战。孙策猝死,孙权接班。经过六年的经营,孙吴实力大大增强,开始向西面上游的荆州扩张。实施扩张的具体行动,就是周瑜指挥的上述三大战。其中首战的目标,定为上游荆州江夏郡的黄祖。
黄祖是荆州割据者刘表的大将,长期镇守东部的江夏郡,与孙权的地盘接壤。早在建安四年(199),周瑜已经随同孙策,与黄祖交过手。那一战,由于刘表派兵支援,歼灭战打成了击溃战,黄祖成功脱逃。此番周瑜决心要完整歼灭黄祖,怎么个完整法呢?他具体分成两步走。第一步,在建安十一年(206),亲自率大军长途奔袭,一举攻占了麻屯和保屯。他不直接进攻黄祖,而是先拿下这两个地方。玄机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讲述战争,必须紧扣地理才能点到要害。原来,江夏郡西端有一个陆口(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是长江南岸一条支流陆水,在此汇入长江的水口。东汉末年战乱,民众流亡,这里形成两大流民武装的营垒,就是麻屯和保屯,各有上万人口。从陆口以下,长江向东北流动,约二百五十里即到黄祖的据点沔口(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然后折向东南,约四百五十华里,再到孙吴西端的军事重镇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形成一个人字形。而从柴桑走陆路,向西直插陆口,就只有五百里左右。攻下麻屯和保屯,利用现成的营垒和武装,将此处经营成坚固的要塞,不仅对黄祖构成两面夹攻之势,也可阻止刘表从西面对黄祖的支援,为全歼黄祖创造条件,这就是玄机所在。但是,此举的军事价值,还远不止这一点,下面还要详细破解。
两年后即建安十三年(208)春,总攻的时机成熟了,开始实施第二步。周瑜指挥水军扬帆西上,直指黄祖盘踞的沔口。黄祖大本营,称为偃月垒,即半月形的营垒,位于沔口附近的高地上,应当在今武汉市汉阳区汉水西岸的龟山一带。从长江开来的周瑜水军,要想接近营垒,必须先从沔口进入汉水,再上岸进攻。黄祖如何扼守这至关重要的沔口,也就是汉水进入长江的水口呢?《三国志》卷五十五《董袭传》说是“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上有千人,以弩交射,飞矢雨下,军不得前”。黄祖打造了两艘堪称当时巨无霸航母的重量级战船,专门名称叫做蒙冲,即装有防护甲板的大型战舰,横着停在水口两岸。每艘船上配精兵五百,两艘航母加起来一千名狙击手,凭借甲板掩护,使用强弓大弩向外发射利箭,形成坚固屏障,将孙吴水军有效阻挡在水口之外。
怎么办?周瑜临机应变,吩咐骁将董袭、凌统前去清除障碍。二将各带一队敢死勇士,身穿双层铠甲,驾驶小型快船,飞快奔向两艘蒙冲中间的水道。董袭最先穿过水道,到达蒙冲的船尾。他带头挥舞锋利的吴刀,砍断粗大缆绳,那蒙冲顿时摇摇摆摆漂往下游长江去了。随后凌统如法炮制,两艘水上巨无霸航母战舰便在水口消失,门户大开。周瑜指挥大军抢入汉水,上岸对黄祖偃月形营垒发起猛攻。黄祖抵挡不住,向北逃奔,被孙吴骑兵追上砍杀。至此,黄祖势力彻底铲除,孙吴的西部边境,向西拓展到了江夏郡的陆口一线。
此番周瑜用兵的特色,是“一慢两快”四个字。一慢,是正面决战的发动慢,历时两年,做好两面夹攻的充分准备后再动手。两快是临机应变快,乘胜猛攻快。黄祖的蒙冲厉害,马上找准软肋一招制敌。一旦门户洞开,立马发起持续猛攻,不给对方任何喘息之机。
江夏之战,为半年之后的赤壁之战,做好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是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为迎战曹操做好了练兵的准备;二是控制的地盘扩张到了陆口一线,为迎战曹操做好了战场选址的准备。总之,江夏之战为半年后赤壁之战的完胜,打下坚实的基础。接下来在赤壁大战中,周瑜的军事才能又有哪些更加精彩的展现呢?
建安十三年(208)十月,江夏大战半年之后,攻占荆州的曹操,将锋芒转向下游的孙权。周瑜自告奋勇,统领三万精锐水军奔赴上游,迎战号称八十万,实际上是二十多万的曹操大军。
赤壁之战很著名,但是谜团也很多。这里从中选取三个具有关键性的谜团,来为大家破译和解码。
谜团之一,赤壁古战场究竟在何处?因为曾经有多种说法。但是从《三国志》的多处可靠记载,再结合现今的考古发现来综合判断,应当是在湖北省原蒲圻市西北的赤壁镇长江南岸。因此,国家才会正式认可批准,将蒲圻市改名为赤壁市。
谜团之二,双方在此是偶然碰上,一碰上就开打的吗?回答是完全不可能。起码以寡敌众的周瑜,绝对不会如此随意和轻率。《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记载,在双方决战之前,先有一场带有热身性质的遭遇战:“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史文说曹操的船队,在遭遇战失利之后,才引退到北岸驻扎。可见在遭遇战发生之前,他并没有在赤壁的北岸停留扎营;但是周瑜一方,则先已在南岸站住脚了。这就说明:是周瑜一方先守在这里的南岸,等待曹操到来之后,再发动遭遇战,迫使曹军在北岸停下扎营。既然先已在此恭候,那么将赤壁作为决战之地,自然就是周瑜主动做出的选择了。
谜团之三,周瑜将战场选在这里,有无玄机?回答是:当然有玄机,而且此玄机还是决定战局胜负的关键所在。那么玄机在何处?“三国探客”告诉你。
玄机,首先藏在地面上。前面说过,周瑜攻占陆口的麻屯和保屯,其军事价值还不限于两面夹击黄祖,为什么?因为赤壁就在陆口旁边!两者都在长江南岸边,相距仅有十华里左右。将战场选在这里,好处至少有四条:一是周瑜攻灭黄祖后,陆口已经成为孙吴辖境西端最大的军事据点,在自己的地盘上迎战对手,可以得到后方强大的支援。二是陆口本来就有麻屯、保屯两处军事营垒,之后又经过两年打造,防御能力大为增强。背靠坚强屏障,进攻当然就占有优势。三是赤壁所在的长江南岸江岸,是地势陡峭的连绵山冈,敌方难以在此停船登岸发起进攻,堪称易守难攻之地。四是赤壁对岸的乌林一带,是广阔而低洼的沼泽湿地,古代著名的云梦泽就在这里。后来高唱“洪湖水浪打浪”的洪湖赤卫队,其活动根据地也在这一带。这种沼泽地带,兵法中叫做沮泽,属于必须立即离开的几种险恶地形中的一种。《孙子兵法·九地篇》就教导我们说:“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圮地则行。”水草丛生的沮泽,属于圮地之一,碰到圮地要赶快离开。圮字的意思是什么?是崩溃,周瑜迫使你曹操,在对岸那个要使人崩溃的地方去立足,曹操还能不崩溃吗?总而言之,周瑜在地利上就已经占了先机。
玄机,还藏在江流中。笔者研究三国,不仅重视书面文献,而且一贯重视对历史遗迹的现场考察和对考古出土文物的细心研究,并且将三方面的资料相互印证。据笔者本人多次实地考察,长江此处的江段,先从西南流向东北,刚刚流过赤壁,就急剧转向正东。赤壁上游,江面宽度在一千五百米左右;而赤壁下游,则猛然扩大到三千米以上;唯有赤壁所在的江面,仅有一千一百米左右,如同哑铃的手柄,中间小而两头大。由于江面迅速收窄,流速随之增大,因而水流非常之湍急。加上流过赤壁的水道又猛然右拐,转向正东,汹涌的水流冲击北岸受阻,对后面形成强力的冲顶,使得赤壁江段的水势更加湍急复杂。在此操纵非机动的传统木船,还要对敌作战,冲锋转弯,绝非短期就能练成的本领。孙吴的水军,那都是船上生,船上长,在此如履平地。而曹操的大军来自北方的马背上,占领江陵后临时抱佛脚,上船训练了几十天,好比是在驾校中刚刚学会了点火起步,就放到水情如此险恶的长江之上,同孙吴水军去较量,去pk。老实说,就是周郎不用火攻,曹操也肯定赢不了。
讲到这里,两年前周瑜攻占麻屯、保屯的军事价值,就充分显现出来了。人家周瑜周同学,早就在赤壁这里,认认真真做了足足两年的功课;你曹操曹同学初来乍到,连一天作业都还没有做,怎么比?没法比!难怪周瑜当初敢对孙权发出豪言壮语:“瑜请得精兵三万人,保为将军破之!”他心中完全有底啊!
其实,周瑜发动的这场遭遇战,就是对曹军水上功夫的真实测试。大打出手咱们还不忙,先探探对手的功力如何,这就叫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又重视敌人。那么测试的结果怎么样呢?
不测不知道,一测哈哈笑,因为对方的弱点完全暴露了!由于水情险恶,驾船功夫太差,二十多万人的船队又过于庞大,情景正如《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中,黄盖对周瑜所说的那样:“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这段文言文,要翻译成大白话,说起来才有味道:瞧瞧这帮北方来的旱鸭子啊,把这么多船驾驶得一团糟啊,个个都在搞追尾啊,全都船头碰船尾挤在一起啊!一把火就会烧得他们狼狈逃窜啊!
说到在长江上用火攻,周瑜和黄盖那是早有默契配合的老搭档了。建安四年(199)十二月,他们就随同孙策,烧得黄祖大败而逃。《三国志》卷四十六《孙策传》裴松之注引《吴录》记载,战后孙策向朝廷报告说:“火放上风,兵激烟下,猋火所焚,前无生寇。”其中的“火放上风”一句,很值得注意。黄祖所在的沔口,又称夏口,位于从西南流向东北的长江北岸,对于江面而言是西北方的位置。寒冬十二月,从江面上向西北方的北岸发起进攻,竟然占据的是上风头,说明什么?说明吹的是东南风呀!冬天应当是吹北风,为何会起东南风?原来,北风掠过江面吹向南岸,被高峻江岸一阻挡,就会转向。由于江岸是西南朝东北走向,按照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的物理学原理,正北风就会转向成正东风,西北风则正好变成东南风。这是科学,对不对?而赤壁所在的江岸,正好与沔口的江岸一样,也是从西南流到东北,而且南面江岸还比沔口更加陡峭。北风越大,反射之后吹回来的东风也就越大。周瑜在陆口、赤壁这一线作战,整整有两年,对此处江面风向的变化,肯定是了如指掌。冬天起北风,就一定会有东风;起西北风,就一定会有东南风。一旦东南风起,对岸曹军就是九年前的黄祖,不仅风帆饱满船行如箭,而且风助火威吹向对方。由此可见,东风啊东风,哪是孔明在七星坛上装神弄鬼借来的呀,那是周郎多少年在长江上认认真真做功课做出来的啊!
于是,周瑜向身边的老伙伴黄盖秘密下令:诈降曹操,等待风向,实施火攻。下面的结果,大家都很熟悉,就简单交代了:黄盖假投降,曹操真中计,东南风起,火烧战船,曹操从华容县境内云梦泽的泥泞中狼狈而逃,周瑜取得预期中的完胜。云梦泽呀云梦泽,简直成了曹操的噩梦了!
在评价周瑜赤壁用兵才干之前,先简单回答两个疑问。
问:黄盖是否演了一出苦肉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