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文学 www.91wx.org,前夫他悔不当初(双重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暮色已深,骑兵手持火把,飘散的火星如磷火般闪着吊诡的辉光,直令人想起坊间传言中的阴兵过境。
七月是鬼月。端宁倏然想到。
她遥遥地看着骑兵所带起的烟尘逐渐消失,心中莫名生出一种奇异的感伤。
七月也是令令的生辰。
城楼上站着许多人,仍依依不舍地看着大军出城的盛景。
端宁压了压斗笠的边檐,骑在马上悄悄地进了城。
她只在灵武停留了两三日便出了城,只因那日在茶馆听到有人说北面有座仙山,不日将会举办盛会。
老妪仔细地和她说道:“朔方的胡人许多自西而来,信奉祆教,崇尚光明与火焰,因此盛会上常会有烟火与火把,姑娘此行甚巧,刚好可以看看。”
另一位老妪补充道:“平日里盛会都在晦望,只七月不同,特意设在了中元节那日。”
端宁抚了抚马匹的鬃毛,温声说道:“那正好。”
她们停在山麓的小镇上稍作休整,快入夜时她只身去了镇中心的一间茶楼。
说书人又在讲起二百年前的故事来,这故事流传甚广,连许多从未到过朔方的人也曾听闻,但端宁却是第一次听。
她慢慢地捧起杯盏,她的手指修长白皙,手心却生了许多薄茧。
茶水滚烫,热意一直蔓入她的四肢百骸。
她的双腿交叠在一起,饶有兴致地听着说书人讲说。
端宁的面容大半隐匿在面纱后,她身后背着一把长剑,那样子既像是侠客又像是剑士,还隐约带着些许匪气。
任谁瞧见她也不会将她想成是一位尊贵的公主。
好在每年七月都会有许多远方的客人来到这里,加之北地多风沙时人都常以薄纱遮面,因此也没人向她投来怪异的眼光。
“相传在二百年前时,朔方还不叫朔方,也不像如今这般寒冷。”说书人打开折扇,缓缓地说道,“有一位老夫在溪边垂钓,整天下来颗粒无收,正当他准备离开时突然感觉杆头沉重。”
端宁看了眼窗外落日的余晖,又将目光收了回来。
“他心中大喜,暗道定是条大鱼,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它拉上来。”说书人继续道,“却不想竟是一块玉璧,这玉璧只有巴掌大,离开水面以后更是轻如鸿毛。”
“这便是引起朔方动乱数十载的通灵宝璧。”
端宁撑着下颌听了许久,太多怪力乱神的描述让她渐渐失了兴致,于是她默默地离开了茶馆。
夜色已经降临,天上只一轮玉盘,连星子都没有几颗。
她抬头仰望那轮快要完满的金月,再一次想起了崔琤,明日便是她的生辰,这也是她们分离的第十年。
她吹了会儿夜风,盘算着这则故事快要结束时才回去。
说书人的声音渐渐地淡了下来,带着些悲凉说道:“最终玉璧沉入水中,再无踪影。”
“说来也蹊跷,本来轻如羽毛的玉璧一入水就又变得沉重无比。”他合上折扇,“二百年来有无数人试图找寻,却都无果。”
端宁倚靠在墙边,她蹙起眉头心中莫名有些沉重。
她回去得稍晚,本以为两位老夫人已经睡下,二人还在摆棋讨论三日前下的那局棋。
端宁想起少年时她也曾常常和崔琤一道下棋,现今两人已十年未见。
有时她也会想,若是昌庆二十三年她遵从父亲的遗愿嫁入朔方会如何?
也许会有些影响,也许什么也没有。
一位公主而已,就算再尊贵也改变不了国事,褪去虚幻的权势外衣,她便只是一个姑娘罢了。
但当她阖上眼眸,她想起却是兄长临死前的病容。
那是她最后一次见他,太子悲伤地看向她,嘴唇不断地颤动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可还没等她俯下身认真听他的话语,父亲便忽然来了。
父亲最是疼宠兄长,即便是自己也身染重疾还会来探望他。
后来端宁才知晓他只是想给崔氏一个面子,通过稳固崔氏的地位来让令令和哥舒昭的这桩婚事多些效力。
那时的她天真地抓住母亲的手,颤声说道:“兄长死前一直想向我说些什么,他、他是不是……被人害死的?”
话音刚落,她的眼泪便掉了下来。
端宁第一次触碰到恢弘盛世幻象下的肮脏,她甚至不敢将猜想推得更深。
崔皇后的神情像是比她还要惶恐,她抚上她的脸庞,长长的指甲刺痛了端宁的脸颊。
“别乱想,容儿。”母亲抱紧她,“是你哥哥福薄,承不住龙气。”
多年以后端宁梳理琐碎记忆,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崔皇后是知道的,她在白日里出了一身冷汗,久久都未能忘记那种阴冷之感。
她突然想到,兴许她才是与皇家格格不入的那个人。
梦醒以后端宁直接从客栈走了出去,朔方的夜空澄净,连月色都比长安皎洁许多。
零碎的光点似乎是流萤,又像是坠在草丛间的星子,她静默地蹲下身,才发现只是露水罢了。
端宁心中的失落堆在一起,竟有些怅惘起来。
当年她义无反顾地离开那座吞噬人心魂的深宫,却未曾想过令令会再度踏进去,她就好像是替她挡了一道劫似的。
只是世人皆言帝后琴瑟和鸣... -->>
暮色已深,骑兵手持火把,飘散的火星如磷火般闪着吊诡的辉光,直令人想起坊间传言中的阴兵过境。
七月是鬼月。端宁倏然想到。
她遥遥地看着骑兵所带起的烟尘逐渐消失,心中莫名生出一种奇异的感伤。
七月也是令令的生辰。
城楼上站着许多人,仍依依不舍地看着大军出城的盛景。
端宁压了压斗笠的边檐,骑在马上悄悄地进了城。
她只在灵武停留了两三日便出了城,只因那日在茶馆听到有人说北面有座仙山,不日将会举办盛会。
老妪仔细地和她说道:“朔方的胡人许多自西而来,信奉祆教,崇尚光明与火焰,因此盛会上常会有烟火与火把,姑娘此行甚巧,刚好可以看看。”
另一位老妪补充道:“平日里盛会都在晦望,只七月不同,特意设在了中元节那日。”
端宁抚了抚马匹的鬃毛,温声说道:“那正好。”
她们停在山麓的小镇上稍作休整,快入夜时她只身去了镇中心的一间茶楼。
说书人又在讲起二百年前的故事来,这故事流传甚广,连许多从未到过朔方的人也曾听闻,但端宁却是第一次听。
她慢慢地捧起杯盏,她的手指修长白皙,手心却生了许多薄茧。
茶水滚烫,热意一直蔓入她的四肢百骸。
她的双腿交叠在一起,饶有兴致地听着说书人讲说。
端宁的面容大半隐匿在面纱后,她身后背着一把长剑,那样子既像是侠客又像是剑士,还隐约带着些许匪气。
任谁瞧见她也不会将她想成是一位尊贵的公主。
好在每年七月都会有许多远方的客人来到这里,加之北地多风沙时人都常以薄纱遮面,因此也没人向她投来怪异的眼光。
“相传在二百年前时,朔方还不叫朔方,也不像如今这般寒冷。”说书人打开折扇,缓缓地说道,“有一位老夫在溪边垂钓,整天下来颗粒无收,正当他准备离开时突然感觉杆头沉重。”
端宁看了眼窗外落日的余晖,又将目光收了回来。
“他心中大喜,暗道定是条大鱼,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它拉上来。”说书人继续道,“却不想竟是一块玉璧,这玉璧只有巴掌大,离开水面以后更是轻如鸿毛。”
“这便是引起朔方动乱数十载的通灵宝璧。”
端宁撑着下颌听了许久,太多怪力乱神的描述让她渐渐失了兴致,于是她默默地离开了茶馆。
夜色已经降临,天上只一轮玉盘,连星子都没有几颗。
她抬头仰望那轮快要完满的金月,再一次想起了崔琤,明日便是她的生辰,这也是她们分离的第十年。
她吹了会儿夜风,盘算着这则故事快要结束时才回去。
说书人的声音渐渐地淡了下来,带着些悲凉说道:“最终玉璧沉入水中,再无踪影。”
“说来也蹊跷,本来轻如羽毛的玉璧一入水就又变得沉重无比。”他合上折扇,“二百年来有无数人试图找寻,却都无果。”
端宁倚靠在墙边,她蹙起眉头心中莫名有些沉重。
她回去得稍晚,本以为两位老夫人已经睡下,二人还在摆棋讨论三日前下的那局棋。
端宁想起少年时她也曾常常和崔琤一道下棋,现今两人已十年未见。
有时她也会想,若是昌庆二十三年她遵从父亲的遗愿嫁入朔方会如何?
也许会有些影响,也许什么也没有。
一位公主而已,就算再尊贵也改变不了国事,褪去虚幻的权势外衣,她便只是一个姑娘罢了。
但当她阖上眼眸,她想起却是兄长临死前的病容。
那是她最后一次见他,太子悲伤地看向她,嘴唇不断地颤动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可还没等她俯下身认真听他的话语,父亲便忽然来了。
父亲最是疼宠兄长,即便是自己也身染重疾还会来探望他。
后来端宁才知晓他只是想给崔氏一个面子,通过稳固崔氏的地位来让令令和哥舒昭的这桩婚事多些效力。
那时的她天真地抓住母亲的手,颤声说道:“兄长死前一直想向我说些什么,他、他是不是……被人害死的?”
话音刚落,她的眼泪便掉了下来。
端宁第一次触碰到恢弘盛世幻象下的肮脏,她甚至不敢将猜想推得更深。
崔皇后的神情像是比她还要惶恐,她抚上她的脸庞,长长的指甲刺痛了端宁的脸颊。
“别乱想,容儿。”母亲抱紧她,“是你哥哥福薄,承不住龙气。”
多年以后端宁梳理琐碎记忆,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崔皇后是知道的,她在白日里出了一身冷汗,久久都未能忘记那种阴冷之感。
她突然想到,兴许她才是与皇家格格不入的那个人。
梦醒以后端宁直接从客栈走了出去,朔方的夜空澄净,连月色都比长安皎洁许多。
零碎的光点似乎是流萤,又像是坠在草丛间的星子,她静默地蹲下身,才发现只是露水罢了。
端宁心中的失落堆在一起,竟有些怅惘起来。
当年她义无反顾地离开那座吞噬人心魂的深宫,却未曾想过令令会再度踏进去,她就好像是替她挡了一道劫似的。
只是世人皆言帝后琴瑟和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