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文学 www.91wx.org,马伯庸中篇作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如今是大秦帝国的世道。”贵族发觉自己失言了,面色一变。躲藏在帷幕后的赵高拿过一片竹简,开始用刻刀记录下什么。
一位身着华服的男子这时候把身子趋前,高举右手:“请问我可以发言吗?”李斯认识他,这是卓氏,一个在赵国作冶炼生意的大商贾,靠着贡献大量金钱和铁器赢得秦王信任,免去流徙之刑。李斯朝他作了一个请的手势。
卓氏环顾四周,说:“我觉得吧,早就该这么干了。你们都知道,我是作兵器生意的,常年都在七国市场跑来跑去,辛苦之处是不必说的。就因为六国文字不统一,字体又复杂,光是相同内容的说明书,就得刻上好几种,而且成本高,生产周期长。幸亏皇帝陛下英明神武,早早统一了六国,大好事,大好事啊。如果能推行简体字,我们这些作商人的,成本能再降了几成呢。”他说完偷偷瞄了赵高一眼,看到后者无动于衷,这才放心地坐回去。
李斯微微一笑,看来事情比想象中顺利。这时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颤巍巍地站了出来:“这些字可都是三代下来的传承!传承这,这怎么可以随意改动?”
李斯对这个质疑早就有了准备:“如今七国文字大相径庭,老先生您认为哪一种才是三代的传承呢?”老学者气呼呼地说:“它们固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周室钦定字体的传承,一脉相承,有所变化也是情理之中。这些鬼东西算什么?涂鸦吗?”
李斯眉头一立:“老先生的意思,是说只要是周室钦定的,我大秦便不能违背喽?”
这句话是很严重的指控,谁都知道始皇帝对权威十分敏感,一时间都十分紧张。赵高躲在帷幕后,低头奋笔疾书。老学者毫不畏惧地仰起脖子:“钦定这字体的,不是周室,也不是商室或者夏室,而是天意如此。仓颉发明文字的时候,天下粟雨,鬼神为之夜哭,那是能随便改的吗?”
他的拐杖几乎触到李斯的鼻子,李斯毫不动怒:“鬼神既然哭过一次,就可以再哭一次嘛。”
“你!僭越!”老学者大怒,要用拐杖去砸李斯的头。一位穿着青衫的中年男子连忙把他拦住,低声劝慰了几句,拽回了座位。李斯看到这中年人的气度不凡,侧过头去问:“这人是谁?”叔孙通有些尴尬地回答:“是在下的老师孔鲋。”李斯点点头,原来是儒家的首脑人物,这回有意思了。
孔鲋把老人安抚,然后站出来从容道:“李丞相。在下认为,治国在德不在险。只要我们怀着仁德之心,多行善举,就一定能够构建一个中和仁义的社会。您这些所谓的呃,小篆既不符合先贤的精神,更不符合礼制。无礼,则道不行,窃以为十分不妥,十分不利于周礼的复兴。”
法家和儒家对彼此的厌恶,几乎是天生的。李斯最讨厌的就是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儒生,这个孔鲋絮絮叨叨,让他从一开始就变得不耐烦。孔鲋不知道李斯的心理状态——或者他假装没有觉察,继续慷慨陈词:“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改变了字体的写法,就等于攘弃了先祖们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试想一下,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伟大的古代著作居然要用所谓‘小篆’的粗陋字体写出来,岂非用驽马去拉一辆御辇吗?这是何等的可笑!何等的非礼!”
“非礼啊!非礼!”孔鲋的弟子们在老师背后气势汹汹地高呼着口号,只有叔孙通为难地缩着脑袋,一声不吭。李斯没想到儒家居然反对的如此激烈,眼神里闪过一丝杀意。守殿的士兵们想要冲出来维持秩序,儒门弟子一边继续喊着“非礼”一边围在老师周围。李斯用眼神阻止了士兵进入,叔孙通觉得自己必须得站出来说点什么了。
他重重地咳嗽了一声,下意识地把自己的官帽扶正,站了出来。“老师。”他先深深鞠了一躬,然后开口道:“您的九世先祖、伟大的导师孔丘教导我们说”
所有的儒生听到“孔丘”的名字,都条件反射般地立正,遥空一拜。叔孙通继续道:“夫子说过,礼之用,和为贵。请您想一下,假如我们每一个郡、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的文字写法,这个世界该多么混乱。我以为先贤的意志,是存在于字里行间,而不是单个的字里。字形的调整,无损于这些先贤的理想。”
“狡辩!伟大导师教导我们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些小篆连形都不正,更别说什么名了。这种东西如何能立言。乌鸦的语言,能够传达凤凰的高洁心志吗?”
“可是这样难道写起来不方便嘛,你看。我抄一遍论语,比平时要快两天。这样会有更多人能读到夫子的著作。”
“仅仅只是为了方便,就要舍弃尊严?你会为了跨过一个臭水沟,而把自己的华丽朝服垫在脚下吗?”孔鲋义正词严地斥责道。
“夫子说过,有教无类。既然夫子认为无分阶级,任何人都有权利接受教育,那么用小篆去让更多人接受教育,有什么不好?”叔孙通的声音也变得大了。
“荒唐!”孔鲋大喝一声,踏前一步“周字的构成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律和法则,这种胡乱修改,根本就破坏了字的内在逻辑性。”
“儒家也配谈逻辑性?”在座的一位名家门徒发出不屑的声音。儒门弟子怒视,名家门徒却毫不畏惧,论耍嘴皮子,这些儒生远不是名家的对手。
李斯这时站了出来,唇边露出一丝狡黠的微笑:“您刚才说这是胡乱修改,是觉得它真的不合理,还是说,仅仅只是因为您的意见被忽视了?”法家和喜欢谈论道德的儒家不同,前者总倾向于去揣度人性的黑暗面,并据此去推测深层次的心理动机,屡试不爽。
面对李斯的质问,孔鲋一下子被噎住了,这倒真是他的真实想法。其实他对小篆什么的,没有特别强烈的抵触情绪,但朝廷搞简化字居然不找他这位专家,这才是最让他感到伤心而屈辱的。孔夫子说过吾不如老圃,但那只是局限在稼圃这个专业,如果老农老圃跑过来讲仁说义,只怕老夫子就要气得拿拐杖去敲他们的头了。
同样的道理,国学,这是孔鲋的一亩三分地,怎么能容忍这种漠视,专家也是有自尊心的。略微怔了怔,孔鲋突然大吼一声:“我们的理想是克己复礼,如今古礼尚未复,文字倒先被荼毒了。我坚决不承认小篆简化字!天下有学之士,也坚决不会承认。”
不待别人发言,孔鲋拂袖而去,儒门弟子除了叔孙通都跟随着后面。叔孙通有些惶恐不安,他知道今天他必须得在师门和朝廷之间作一个选择了。李斯端跪在原地,命令守殿士兵打开门,让他们离去,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听证会结束后,皇帝陛下要改革文字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这个消息被转换成了至少七、八种写法,传达到了全国各地,在几乎每一个都邑都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儒家的态度最为激烈,孔鲋与叔孙通的辩论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严格来说并不完整,因为李斯的提问部分被删掉了——各地的儒门弟子无不奔走相告,如丧考妣。儒家子弟普遍认为,小篆是暴秦为了毁灭商周文化的大阴谋,然后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当成这种文化传承的唯一拯救者,每个人都充满了使命感,这让他们激情勃发。
孔鲋曾经站在邯郸的街头,向着过往的行人大声疾呼:“当秦王要统一六国的时候,我不是兵家,所以我没有站出来说话;当秦王要把货币统一时,我不是商家,所以我没有站出来说话;当秦王废除分封制、改郡县的时候,我不是贵族,所以没有站出来说话。现在,当他打算把祖先的文字也改成邪恶的小篆,已经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其他诸子百家的态度不尽相同。墨家欣然接受了改革,他们每天都要制作大量的反战标语和横幅,文字的简化可以让抗议和游行准备的更快;阴阳家们的反应也还算正面,他们的收入取决于“五行终始说”理论的流行程度,小篆印刷的普及读物显然受众会更多一些;法家和农家最兴奋不过,刑律和农书不必每次都要再版七种译本。一名成都的胥吏可以轻而易举地查阅大梁的官司卷宗,而郑国渠和都江堰的农民,可以共享同一版的历书了。
六国的贵族们保持着沉默,他们对这次改革不屑一顾,并认为是对古老传统的最大冒犯。在写给彼此的信中,他们变本加厉地开始使用更为古老的字体,并派人去搜集各种三代青铜器,把上面的古老字形拓下来,越繁复越好。这被视作是一种无言的抗争。
在一些偏远的地方,当地贵族甚至联合儒生掀起叛乱。他们打出“不复古,毋宁死”的旗号,并把暴秦试图消灭的六国文字纹在身上,以表示文化传承与自己血脉相连。许多人在纹身过程中感染而死——这是没办法的事,六国文字实在是太复杂了,每一个字都需要在数寸的皮肤上纹至少几十道线段。
至于那些老百姓和商贾,他们全都抱着乐见其成的态度,在这一场斗争中保持中立。始皇帝慷慨地拨下一笔款子,在各地兴建公塾和庠序,要求每一位平民至少要认识两百个小篆字,学会书写其中的五十个。“始皇陛下万岁”、“小篆是天道”、“我自愿”三句话列为必修课,写会一句,就可以奖励一斗米或者两只鸡。
这些奖品都是由商人们赞助的,作为交换,朝廷允许让全面推行小篆的时间推迟三年,以便于让他们把大篆时代的存货都卖光。商人们还提出了另外一个条件,希望能对主动使用小篆的商家实行减税或者退税,朝廷答应了,并设置了一系列富有文化气息的爵位犒赏他们,诸如好学男、识字伯、扫盲侯之类,象卓氏这种大商户,还能被授予文抄公这样的荣衔。少不得又被儒生们和贵族痛骂僭越。
朝廷对小篆旗帜鲜明的支持态度,打击了一批人,也鼓励了一批人。一些比朝廷更加激进的团体出现了,他们——大多数是下级书吏——嫌小篆写起来还是麻烦,偷偷作了进一步简化,把贵族们引以为豪的“风雅”圆转笔触统统改成了硬折,这样更方便刻写。儒生与贵族们对这种行径更是嗤之以鼻,轻蔑地把这些称为“只有下贱奴隶才会书写的粗俗字体”于是书吏们索性把这种字称为隶书。
在这种局势之下,孔鲋心情变得糟透了。
他已经成功地在秦帝国内点燃了反抗的火种,儒生们把印着小篆的竹简堆到一起噼噼啪啪地烧掉,然后秦军士兵把儒生也抓到一起呜呜哇哇地烧掉。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交换比越发显得不合算。毕竟竹子要比儒生要多,而且要便宜。
在游说贵族叛乱方面。他也遭到了惨重的失败。贵族们态度们相当不错,辱骂小篆和始皇帝的花样不比儒生们少,两股势力几乎是一拍即合。他们在叛乱中各司其职。儒生负责意识形态和学术上的批判,贵族们负责居高临下的嘲弄,只是没人负责具体的叛乱实务。秦军的镇压部队只需要用枣核把耳朵塞住,就可以轻易灭掉他们。
孔鲋曾经找到过一位楚国大将的遗族,希望能够把关于传统文化的东西都传授给他。想不到那个小孩子只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就不再理睬他了,反倒捧起一本小篆体的兵法书读得津津有味。孔鲋很伤心。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任由这种风潮下去,国将不国呐唉,看来,我们要调整一下斗争策略了。”
孔鲋站起身来,负手走到窗边,院子里的弟子们很忙碌。一部分弟子把一条条束修挂在廊外风干,自从小篆开始推行以来,儒门的学费也开始大幅减少。许多家长都把自己孩子送去公塾,因为朝廷招收官吏的考试要求用小篆;另外一些弟子忙着作泥水匠,按照孔鲋的指示,他们把一大批旧字体的典籍都放入墙壁内,外面砌上砖头,用黄泥抹好,再帖上一条条的夫子语录。
一名弟子小心地凑过来,汇报道:“临淄传来的消息,冲击暴秦书馆的行动成功了,共计烧毁小篆字简一十六卷、小篆读本五卷,六名同学舍生取义。”
孔鲋悲伤地闭上了眼睛,他意识到,这种在各个城市里小打小闹的抗议活动,无法撼动暴秦的。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国家机器,除非这个机器的核心停转,否则斩断多少细枝末节都没有意义。夫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既然用义说不通的话,那么我就试试用义吧。
“看来我还得去一趟咸阳。”孔鲋暗自下了决心,他看到那名报信的弟子还跪在地上,看着自己,便放慢语速,一字一句缓缓地说:“这些牺牲的孔门弟子,是当之无愧的君子。他们生得伟大,死的光荣,是我们的楷模。”他很善于作思想工作。庭院里的弟子们都呜咽着跪在地上。“要记住,除非他们杀光我们的人,烧光我们的书,否则,绝不能容许简化小篆亵渎我们的传统。”他最后说。
“绝不允许!”弟子们一起喊道。
“孔老夫子,万世师表!”孔鲋举起右手,放在胸口。
“孔老夫子,万世师表!”儒门弟子们的声音高亢无比。
李斯再度踏进始皇帝的寝宫,叔孙通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这是后者第一次觐见皇帝陛下,显得既兴奋又惶恐。
嬴政心情比之前好很多,他轻松而愉悦地翻阅着奏折,并不时用刻刀在上面写上一两句自认为绝妙而不失幽默的批阅。无论是从什么地方送来的竹简,上面都清晰工整地刻着小篆,证明大秦帝国的统治在那里正有效地执行着,让人一看油然升起一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优越感。
“你们来了?”嬴政放下奏折,和气地问了一句。
李斯和叔孙通连忙跪倒,三跪九叩。始皇帝对李斯说:“这位就是叔孙通博士?”李斯微微点了点头:“是的,在小篆简化运动中,他居功阙伟。我们的许多政策,都出自他的手笔。比如朝廷官员和公务员必须使用小篆字体的政策,彻底斩断了儒门吸纳新鲜血液的途径。没人愿意读了几年还无法就业。”
“听说你也是儒门出身?”始皇帝似乎不经意地问道。
叔孙通浑身冷汗狂冒,他连忙回道:“孔鲋先生是我的老师,我很尊敬他,但我更尊敬真理。”
“你很好。”始皇帝用指头点了点他的肩膀“你和你的老师不一样。小篆是大势所趋,文字统一是民心所向。你看,这写起来不是既轻松又畅快吗?我实在无法理解那些老古董的思维。他们以为自己守护的是传统,其实只是舍不得丢弃自己那点可怜的优越感罢了。”
叔孙通伏在地上驯服地倾听着皇帝的训示。李斯自豪地跪在一旁,这是法家对儒家的一次大胜利,他不禁怀念起自己的同学韩非来。
始皇帝大概说了一柱香的时间,然后问道:“你的老师,现在在哪里?”李斯看着叔孙通,叔孙通觉得自己没什么选择,低头道:“根据我的情报,孔鲋已经在前往咸阳的路上了。”“哦?”始皇帝有些意外。叔孙通连忙把孔鲋近期的动向作了一次简要汇报,他在儒门有自己的眼线。
“除非他们杀光我们的人,烧光我们的书,否则,绝不能容许简化小篆亵渎我们的传统?”始皇帝重复了一遍孔鲋的话,似乎笑了:“这真是孔鲋说的吗?”叔孙通用力点点头。
“那就如他所愿吧。”
始皇帝淡淡道,然后会面结束了。
二世元年。
陈胜和吴广好奇地看着眼前的老人,这是他们起义之后加入的第一个士人,而且还是主动加入的。他穿着一袭青衫,在周围一群布衣泥腿子的簇拥下显得格外显眼。他大概只有五十多岁,却是满头白发,一脸沧桑。
“您贵为士人,怎么会跑来加入我们的?”陈胜敬畏地问,他虽然已经宣布起义,可一时半会儿还是改变不了对贵族的态度。
老人反问道:“你们是要反抗暴秦吗?”
“没错!”
“那就是了,我们的目标是相同的。”老人望着咸阳的方向,眼神变得迷茫而哀伤。“暴秦只不过是霸道,而我会教你们什么是王道——霸道始终是不及王道的,所以周取代了商。你们也会取代秦,恢复六国的荣光和传统。”
大家都被老人的话激励得热血沸腾。吴广兴致勃勃地取来一段白布:“老先生,您来投靠我们就算对了。您看,我们陈胜陈兄弟要称王,是上天注定的。前两天我们捉到一条鱼,鱼肚子里找到这段白布,上面就写着呐。”
老人接过这段白布,看到上面写着端端正正六个小篆:“大楚兴,陈胜王。”不禁微微皱了皱眉头。吴广有些胆怯:“这几个字我写呃,不是,这几个字有什么错吗?”他只在村子里的公塾念了几个月扫盲班,对自己的文化水平很不自信。
“不,不,写的很好。”老人蹲在地上,用树枝在地上写了另外六个字“这六个字你们认得么?”在场的人都摇摇头,陈胜歪着头看了半天,迟疑道:“这不是花纹吗?”老人认真说:“这个,才是真正的‘大楚兴,陈胜王’”周围的人一片哄笑,都不信。
老人对陈胜说:“我会教会你们的,这才是传统,是真正的王道。”陈胜浑浑噩噩地点点头,同时打定主意不去看那些玄奥的花纹。
“子慎生鲋,年五十七,为陈王涉博士,死于陈下。”
——史记孔子世家
:“如今是大秦帝国的世道。”贵族发觉自己失言了,面色一变。躲藏在帷幕后的赵高拿过一片竹简,开始用刻刀记录下什么。
一位身着华服的男子这时候把身子趋前,高举右手:“请问我可以发言吗?”李斯认识他,这是卓氏,一个在赵国作冶炼生意的大商贾,靠着贡献大量金钱和铁器赢得秦王信任,免去流徙之刑。李斯朝他作了一个请的手势。
卓氏环顾四周,说:“我觉得吧,早就该这么干了。你们都知道,我是作兵器生意的,常年都在七国市场跑来跑去,辛苦之处是不必说的。就因为六国文字不统一,字体又复杂,光是相同内容的说明书,就得刻上好几种,而且成本高,生产周期长。幸亏皇帝陛下英明神武,早早统一了六国,大好事,大好事啊。如果能推行简体字,我们这些作商人的,成本能再降了几成呢。”他说完偷偷瞄了赵高一眼,看到后者无动于衷,这才放心地坐回去。
李斯微微一笑,看来事情比想象中顺利。这时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颤巍巍地站了出来:“这些字可都是三代下来的传承!传承这,这怎么可以随意改动?”
李斯对这个质疑早就有了准备:“如今七国文字大相径庭,老先生您认为哪一种才是三代的传承呢?”老学者气呼呼地说:“它们固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周室钦定字体的传承,一脉相承,有所变化也是情理之中。这些鬼东西算什么?涂鸦吗?”
李斯眉头一立:“老先生的意思,是说只要是周室钦定的,我大秦便不能违背喽?”
这句话是很严重的指控,谁都知道始皇帝对权威十分敏感,一时间都十分紧张。赵高躲在帷幕后,低头奋笔疾书。老学者毫不畏惧地仰起脖子:“钦定这字体的,不是周室,也不是商室或者夏室,而是天意如此。仓颉发明文字的时候,天下粟雨,鬼神为之夜哭,那是能随便改的吗?”
他的拐杖几乎触到李斯的鼻子,李斯毫不动怒:“鬼神既然哭过一次,就可以再哭一次嘛。”
“你!僭越!”老学者大怒,要用拐杖去砸李斯的头。一位穿着青衫的中年男子连忙把他拦住,低声劝慰了几句,拽回了座位。李斯看到这中年人的气度不凡,侧过头去问:“这人是谁?”叔孙通有些尴尬地回答:“是在下的老师孔鲋。”李斯点点头,原来是儒家的首脑人物,这回有意思了。
孔鲋把老人安抚,然后站出来从容道:“李丞相。在下认为,治国在德不在险。只要我们怀着仁德之心,多行善举,就一定能够构建一个中和仁义的社会。您这些所谓的呃,小篆既不符合先贤的精神,更不符合礼制。无礼,则道不行,窃以为十分不妥,十分不利于周礼的复兴。”
法家和儒家对彼此的厌恶,几乎是天生的。李斯最讨厌的就是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儒生,这个孔鲋絮絮叨叨,让他从一开始就变得不耐烦。孔鲋不知道李斯的心理状态——或者他假装没有觉察,继续慷慨陈词:“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改变了字体的写法,就等于攘弃了先祖们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试想一下,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伟大的古代著作居然要用所谓‘小篆’的粗陋字体写出来,岂非用驽马去拉一辆御辇吗?这是何等的可笑!何等的非礼!”
“非礼啊!非礼!”孔鲋的弟子们在老师背后气势汹汹地高呼着口号,只有叔孙通为难地缩着脑袋,一声不吭。李斯没想到儒家居然反对的如此激烈,眼神里闪过一丝杀意。守殿的士兵们想要冲出来维持秩序,儒门弟子一边继续喊着“非礼”一边围在老师周围。李斯用眼神阻止了士兵进入,叔孙通觉得自己必须得站出来说点什么了。
他重重地咳嗽了一声,下意识地把自己的官帽扶正,站了出来。“老师。”他先深深鞠了一躬,然后开口道:“您的九世先祖、伟大的导师孔丘教导我们说”
所有的儒生听到“孔丘”的名字,都条件反射般地立正,遥空一拜。叔孙通继续道:“夫子说过,礼之用,和为贵。请您想一下,假如我们每一个郡、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的文字写法,这个世界该多么混乱。我以为先贤的意志,是存在于字里行间,而不是单个的字里。字形的调整,无损于这些先贤的理想。”
“狡辩!伟大导师教导我们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些小篆连形都不正,更别说什么名了。这种东西如何能立言。乌鸦的语言,能够传达凤凰的高洁心志吗?”
“可是这样难道写起来不方便嘛,你看。我抄一遍论语,比平时要快两天。这样会有更多人能读到夫子的著作。”
“仅仅只是为了方便,就要舍弃尊严?你会为了跨过一个臭水沟,而把自己的华丽朝服垫在脚下吗?”孔鲋义正词严地斥责道。
“夫子说过,有教无类。既然夫子认为无分阶级,任何人都有权利接受教育,那么用小篆去让更多人接受教育,有什么不好?”叔孙通的声音也变得大了。
“荒唐!”孔鲋大喝一声,踏前一步“周字的构成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律和法则,这种胡乱修改,根本就破坏了字的内在逻辑性。”
“儒家也配谈逻辑性?”在座的一位名家门徒发出不屑的声音。儒门弟子怒视,名家门徒却毫不畏惧,论耍嘴皮子,这些儒生远不是名家的对手。
李斯这时站了出来,唇边露出一丝狡黠的微笑:“您刚才说这是胡乱修改,是觉得它真的不合理,还是说,仅仅只是因为您的意见被忽视了?”法家和喜欢谈论道德的儒家不同,前者总倾向于去揣度人性的黑暗面,并据此去推测深层次的心理动机,屡试不爽。
面对李斯的质问,孔鲋一下子被噎住了,这倒真是他的真实想法。其实他对小篆什么的,没有特别强烈的抵触情绪,但朝廷搞简化字居然不找他这位专家,这才是最让他感到伤心而屈辱的。孔夫子说过吾不如老圃,但那只是局限在稼圃这个专业,如果老农老圃跑过来讲仁说义,只怕老夫子就要气得拿拐杖去敲他们的头了。
同样的道理,国学,这是孔鲋的一亩三分地,怎么能容忍这种漠视,专家也是有自尊心的。略微怔了怔,孔鲋突然大吼一声:“我们的理想是克己复礼,如今古礼尚未复,文字倒先被荼毒了。我坚决不承认小篆简化字!天下有学之士,也坚决不会承认。”
不待别人发言,孔鲋拂袖而去,儒门弟子除了叔孙通都跟随着后面。叔孙通有些惶恐不安,他知道今天他必须得在师门和朝廷之间作一个选择了。李斯端跪在原地,命令守殿士兵打开门,让他们离去,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听证会结束后,皇帝陛下要改革文字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这个消息被转换成了至少七、八种写法,传达到了全国各地,在几乎每一个都邑都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儒家的态度最为激烈,孔鲋与叔孙通的辩论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严格来说并不完整,因为李斯的提问部分被删掉了——各地的儒门弟子无不奔走相告,如丧考妣。儒家子弟普遍认为,小篆是暴秦为了毁灭商周文化的大阴谋,然后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当成这种文化传承的唯一拯救者,每个人都充满了使命感,这让他们激情勃发。
孔鲋曾经站在邯郸的街头,向着过往的行人大声疾呼:“当秦王要统一六国的时候,我不是兵家,所以我没有站出来说话;当秦王要把货币统一时,我不是商家,所以我没有站出来说话;当秦王废除分封制、改郡县的时候,我不是贵族,所以没有站出来说话。现在,当他打算把祖先的文字也改成邪恶的小篆,已经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其他诸子百家的态度不尽相同。墨家欣然接受了改革,他们每天都要制作大量的反战标语和横幅,文字的简化可以让抗议和游行准备的更快;阴阳家们的反应也还算正面,他们的收入取决于“五行终始说”理论的流行程度,小篆印刷的普及读物显然受众会更多一些;法家和农家最兴奋不过,刑律和农书不必每次都要再版七种译本。一名成都的胥吏可以轻而易举地查阅大梁的官司卷宗,而郑国渠和都江堰的农民,可以共享同一版的历书了。
六国的贵族们保持着沉默,他们对这次改革不屑一顾,并认为是对古老传统的最大冒犯。在写给彼此的信中,他们变本加厉地开始使用更为古老的字体,并派人去搜集各种三代青铜器,把上面的古老字形拓下来,越繁复越好。这被视作是一种无言的抗争。
在一些偏远的地方,当地贵族甚至联合儒生掀起叛乱。他们打出“不复古,毋宁死”的旗号,并把暴秦试图消灭的六国文字纹在身上,以表示文化传承与自己血脉相连。许多人在纹身过程中感染而死——这是没办法的事,六国文字实在是太复杂了,每一个字都需要在数寸的皮肤上纹至少几十道线段。
至于那些老百姓和商贾,他们全都抱着乐见其成的态度,在这一场斗争中保持中立。始皇帝慷慨地拨下一笔款子,在各地兴建公塾和庠序,要求每一位平民至少要认识两百个小篆字,学会书写其中的五十个。“始皇陛下万岁”、“小篆是天道”、“我自愿”三句话列为必修课,写会一句,就可以奖励一斗米或者两只鸡。
这些奖品都是由商人们赞助的,作为交换,朝廷允许让全面推行小篆的时间推迟三年,以便于让他们把大篆时代的存货都卖光。商人们还提出了另外一个条件,希望能对主动使用小篆的商家实行减税或者退税,朝廷答应了,并设置了一系列富有文化气息的爵位犒赏他们,诸如好学男、识字伯、扫盲侯之类,象卓氏这种大商户,还能被授予文抄公这样的荣衔。少不得又被儒生们和贵族痛骂僭越。
朝廷对小篆旗帜鲜明的支持态度,打击了一批人,也鼓励了一批人。一些比朝廷更加激进的团体出现了,他们——大多数是下级书吏——嫌小篆写起来还是麻烦,偷偷作了进一步简化,把贵族们引以为豪的“风雅”圆转笔触统统改成了硬折,这样更方便刻写。儒生与贵族们对这种行径更是嗤之以鼻,轻蔑地把这些称为“只有下贱奴隶才会书写的粗俗字体”于是书吏们索性把这种字称为隶书。
在这种局势之下,孔鲋心情变得糟透了。
他已经成功地在秦帝国内点燃了反抗的火种,儒生们把印着小篆的竹简堆到一起噼噼啪啪地烧掉,然后秦军士兵把儒生也抓到一起呜呜哇哇地烧掉。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交换比越发显得不合算。毕竟竹子要比儒生要多,而且要便宜。
在游说贵族叛乱方面。他也遭到了惨重的失败。贵族们态度们相当不错,辱骂小篆和始皇帝的花样不比儒生们少,两股势力几乎是一拍即合。他们在叛乱中各司其职。儒生负责意识形态和学术上的批判,贵族们负责居高临下的嘲弄,只是没人负责具体的叛乱实务。秦军的镇压部队只需要用枣核把耳朵塞住,就可以轻易灭掉他们。
孔鲋曾经找到过一位楚国大将的遗族,希望能够把关于传统文化的东西都传授给他。想不到那个小孩子只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就不再理睬他了,反倒捧起一本小篆体的兵法书读得津津有味。孔鲋很伤心。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任由这种风潮下去,国将不国呐唉,看来,我们要调整一下斗争策略了。”
孔鲋站起身来,负手走到窗边,院子里的弟子们很忙碌。一部分弟子把一条条束修挂在廊外风干,自从小篆开始推行以来,儒门的学费也开始大幅减少。许多家长都把自己孩子送去公塾,因为朝廷招收官吏的考试要求用小篆;另外一些弟子忙着作泥水匠,按照孔鲋的指示,他们把一大批旧字体的典籍都放入墙壁内,外面砌上砖头,用黄泥抹好,再帖上一条条的夫子语录。
一名弟子小心地凑过来,汇报道:“临淄传来的消息,冲击暴秦书馆的行动成功了,共计烧毁小篆字简一十六卷、小篆读本五卷,六名同学舍生取义。”
孔鲋悲伤地闭上了眼睛,他意识到,这种在各个城市里小打小闹的抗议活动,无法撼动暴秦的。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国家机器,除非这个机器的核心停转,否则斩断多少细枝末节都没有意义。夫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既然用义说不通的话,那么我就试试用义吧。
“看来我还得去一趟咸阳。”孔鲋暗自下了决心,他看到那名报信的弟子还跪在地上,看着自己,便放慢语速,一字一句缓缓地说:“这些牺牲的孔门弟子,是当之无愧的君子。他们生得伟大,死的光荣,是我们的楷模。”他很善于作思想工作。庭院里的弟子们都呜咽着跪在地上。“要记住,除非他们杀光我们的人,烧光我们的书,否则,绝不能容许简化小篆亵渎我们的传统。”他最后说。
“绝不允许!”弟子们一起喊道。
“孔老夫子,万世师表!”孔鲋举起右手,放在胸口。
“孔老夫子,万世师表!”儒门弟子们的声音高亢无比。
李斯再度踏进始皇帝的寝宫,叔孙通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这是后者第一次觐见皇帝陛下,显得既兴奋又惶恐。
嬴政心情比之前好很多,他轻松而愉悦地翻阅着奏折,并不时用刻刀在上面写上一两句自认为绝妙而不失幽默的批阅。无论是从什么地方送来的竹简,上面都清晰工整地刻着小篆,证明大秦帝国的统治在那里正有效地执行着,让人一看油然升起一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优越感。
“你们来了?”嬴政放下奏折,和气地问了一句。
李斯和叔孙通连忙跪倒,三跪九叩。始皇帝对李斯说:“这位就是叔孙通博士?”李斯微微点了点头:“是的,在小篆简化运动中,他居功阙伟。我们的许多政策,都出自他的手笔。比如朝廷官员和公务员必须使用小篆字体的政策,彻底斩断了儒门吸纳新鲜血液的途径。没人愿意读了几年还无法就业。”
“听说你也是儒门出身?”始皇帝似乎不经意地问道。
叔孙通浑身冷汗狂冒,他连忙回道:“孔鲋先生是我的老师,我很尊敬他,但我更尊敬真理。”
“你很好。”始皇帝用指头点了点他的肩膀“你和你的老师不一样。小篆是大势所趋,文字统一是民心所向。你看,这写起来不是既轻松又畅快吗?我实在无法理解那些老古董的思维。他们以为自己守护的是传统,其实只是舍不得丢弃自己那点可怜的优越感罢了。”
叔孙通伏在地上驯服地倾听着皇帝的训示。李斯自豪地跪在一旁,这是法家对儒家的一次大胜利,他不禁怀念起自己的同学韩非来。
始皇帝大概说了一柱香的时间,然后问道:“你的老师,现在在哪里?”李斯看着叔孙通,叔孙通觉得自己没什么选择,低头道:“根据我的情报,孔鲋已经在前往咸阳的路上了。”“哦?”始皇帝有些意外。叔孙通连忙把孔鲋近期的动向作了一次简要汇报,他在儒门有自己的眼线。
“除非他们杀光我们的人,烧光我们的书,否则,绝不能容许简化小篆亵渎我们的传统?”始皇帝重复了一遍孔鲋的话,似乎笑了:“这真是孔鲋说的吗?”叔孙通用力点点头。
“那就如他所愿吧。”
始皇帝淡淡道,然后会面结束了。
二世元年。
陈胜和吴广好奇地看着眼前的老人,这是他们起义之后加入的第一个士人,而且还是主动加入的。他穿着一袭青衫,在周围一群布衣泥腿子的簇拥下显得格外显眼。他大概只有五十多岁,却是满头白发,一脸沧桑。
“您贵为士人,怎么会跑来加入我们的?”陈胜敬畏地问,他虽然已经宣布起义,可一时半会儿还是改变不了对贵族的态度。
老人反问道:“你们是要反抗暴秦吗?”
“没错!”
“那就是了,我们的目标是相同的。”老人望着咸阳的方向,眼神变得迷茫而哀伤。“暴秦只不过是霸道,而我会教你们什么是王道——霸道始终是不及王道的,所以周取代了商。你们也会取代秦,恢复六国的荣光和传统。”
大家都被老人的话激励得热血沸腾。吴广兴致勃勃地取来一段白布:“老先生,您来投靠我们就算对了。您看,我们陈胜陈兄弟要称王,是上天注定的。前两天我们捉到一条鱼,鱼肚子里找到这段白布,上面就写着呐。”
老人接过这段白布,看到上面写着端端正正六个小篆:“大楚兴,陈胜王。”不禁微微皱了皱眉头。吴广有些胆怯:“这几个字我写呃,不是,这几个字有什么错吗?”他只在村子里的公塾念了几个月扫盲班,对自己的文化水平很不自信。
“不,不,写的很好。”老人蹲在地上,用树枝在地上写了另外六个字“这六个字你们认得么?”在场的人都摇摇头,陈胜歪着头看了半天,迟疑道:“这不是花纹吗?”老人认真说:“这个,才是真正的‘大楚兴,陈胜王’”周围的人一片哄笑,都不信。
老人对陈胜说:“我会教会你们的,这才是传统,是真正的王道。”陈胜浑浑噩噩地点点头,同时打定主意不去看那些玄奥的花纹。
“子慎生鲋,年五十七,为陈王涉博士,死于陈下。”
——史记孔子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