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文学 www.91wx.org,重生之将门弱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 太子摇头:“国库亏空许久,一季收成实不能填充往年亏损。”
皇帝也明白这是实情,叹气道:“此时,就要看镇北侯沈家军的力量了,明日朕去朝上说一句吧。”
太子告退了。皇帝心绪烦乱,孙公公面露迟疑。皇帝不耐烦地问孙公公:“你想说什么?”
孙公公犹豫着说:“陛下,薛妃那事……有人供了了……”
皇帝沉着脸点头,孙公公低声说:“是太子,应该是从去年七夕开始的,最近的一次是为了筹备年夜宴……”
皇帝一拍桌子,正拍在那份奏章上。他心中一动:这时间上也太凑巧了。薛妃那事刚出来,边关的奏章就到了。难道太子竟然将此奏章隐而不发,留到了今天?又想到太子那天的表现,皇帝觉得一阵寒意。想起那天薛贵妃说太子让她下毒的事,皇帝咬着牙对孙公公说:“好好问,是不是有人下过毒。”
孙公公答应了,让人继续审问。可是给皇帝下的东西,是太子亲手给薛贵妃的,而薛贵妃也不曾假别人之手,都是自己袖了粉末,下到了食物里。那些太监宫女被打得胡说八道,可是到死也没有说出听着可靠一致的口供。
次日朝会,皇帝黑着脸让太子读了季文昭交给王志的奏章,讲述北戎的军情,沈家军的弱势,镇北侯请求朝廷增援……
太子一念完,三皇子就面红耳赤地行礼:“父皇!朝廷该马上筹集兵粮,支援镇北侯!”
太子冷笑道:“朝廷连年赈济灾民,哪里有钱?哪里有粮?!”
三皇子大声说:“没钱没粮?!那就让所有大臣倾家筹粮筹钱!”
太子切道:“岂有此理!就是让大家都卖了家产,也不见得能买到粮食。”
三皇子不想与太子多费口舌,扭头对皇帝说:“父皇,请卖我的府邸,为镇北侯筹集兵饷!”
皇帝心情极为不爽,他觉得他没杀了镇北侯,就是留着他给自己把守门户的,怎么能不好好尽职,让北戎打过来了?太子做下了脏事还敢那么直言否定,说不定隐瞒了军情,不是个玩意儿!而三皇子吃里扒外,要拿着皇家的东西去资助自己最不喜欢的人,真没一个好东西!……
他黑着脸色,不做决断,任大臣们在朝上吵成了一团。
朝臣们马上就分成了好几派,一派是支持三皇子,要马上筹粮,支援边关。一派支持太子,说现在根本无钱无粮,要镇北侯死守为上。还有一派主和:什么都别说了,赶快派使节过去好好谈谈,最好别打仗,劳民伤财,民众受不了这么折腾。另有一派主张等等看,说不定北戎只是虚张声势,过不久就退了……
朝廷上打了一天嘴架,到晚上也没有出结果,次日接着争论,后一日又是……四日后,季文昭在围城之际发出的奏章也到了京城。上面写北戎近四十万军已然过境,沈家军必死守燕城到最后一息……
三皇子快疯了,每日在朝上大声争执要赶快出兵,他也不管修饰什么言辞了,反复就那么几句:若不增援,镇北侯若是垮了,就是灭国之时!
皇帝虽然有些心虚,可是觉得三皇子太急躁了!国家大事还轮不到他这么上蹿下跳地指手画脚!年轻人就是沉不住气!过去也有过北戎犯境的事,每次都是有惊无险地过去了。镇北侯垮了自然是国亡,可是他会垮吗?沈家军一向强劲,这么求援是不是也有借机要军需的意思?想要更加壮大?……皇帝有些不放心。
而太子就是咬定没钱,户部拿出账簿,的确无钱无粮,还欠着许多薪酬和买货的钱。他也同样反复强调,镇北侯的沈家军,是朝中最强的军旅,还有谁能比他们强?如果他们不行了,那么其他人更不行了。应该相信沈家军能胜!
那些说等等再看的大臣们不说什么了,可议和派却更高声了:既然没有钱粮,镇北侯又说沈家军不敌,那就赶快讲和啊!别让北戎再往南打了……
三皇子怒气冲冲地回到府中,对着叶大公子和沈卓说:“他们这是想亡国啊!那个小人!为一己之私,竟然置国家而不顾!”
沈卓心说他的确是亡国之君,但此时只能说:“你别急,我们可以开始招募义兵。”
叶大公子心中乱鼓,这是打仗了,跟平常文臣之间的勾心斗角可就不一样了,也说道:“是,殿下可以向皇上建议,让朝廷告示民众自发抗敌。”
三皇子怒击桌案:“让民众自发?!百姓如果能抗敌,要军人干吗?!让平民去抵挡北戎之兵,不是去送死吗?!”
沈卓却是知道后面的步骤,说道:“可还是要朝廷发文,这样才能起义兵,不然名不正言不顺。有了义兵,总比没有好吧?”
三皇子同意了,次日,三皇子多了一项建议,要朝廷发令抗敌。这种两片嘴一碰又不用花钱的事很好做,皇帝同意了,只不过加了些限制。
朝会后,兵部就向各地散发了征兵令,但是让人们自筹军需,朝廷既不给武器也不给军饷,要由朝廷命官带领,至于要到何处去集合,怎么调动,都很含糊。同时还诏令各地的早就解散了的厢兵募兵重新集合,准备迎敌。
皇帝和太子,哪怕是三皇子都没有想到,这么一纸空文一样的几句口令,却得到了极为巨大的反响。
虎视眈眈的各方人士一直在等着这个文件,一夜之间,京城沸腾了。
过去的几个月中,强兵论、御敌论已经深入人心,各地所写的文章早就铺天盖地。文人学子一直在疾呼朝廷支援边关,提供军需。现在朝廷松口了,怎么能不雀跃欢腾?
京城各处都有人开始颂唱沈家军的英雄事迹,大肆表彰投军报国之举。忽然间,军人成了最可爱的人,许多青年人都闹着要从军,去支援沈家军。
这个消息还被极为火速地传往各地,严敬为首的在野老臣立刻开始行动:派了门生学子到富户中去募集粮草银两,募集义兵,征收粮草……
太子非常不喜这么强烈的反应,为了阻断镇北侯的求援,太子让人除去从燕城到京城所剩无几的驿站中的重要站点,别再为镇北侯递什么紧急军情了!
张允铭和宋夫子等人带领的义兵接近江南地区时得到了朝廷征兵的消息,宋夫子立刻让人打出了“抗敌义兵”旗号,然后让其他队伍逐渐加入,往张允铭的外祖李家去了。
李氏在江南商号满地,张允铭人还没有到,李老官人早就得到了消息。张允铭几百里外,就有李家的商户送粮送银,到李老官人的城中时,张允铭的队伍已经满载了物资粮草。
上次来时,是张允铭张允铮来买粮,这次,李老官人亲自迎到了城门处。张允铭见了,忙上去行了晚辈之礼,李老官人忙说:“好了,好了!不用这么客气。”
张允铭见自己的外祖比多年前老了许多,一时感慨。他们这么多年在南方招募流民,造弩造箭,多是李老官人暗地里调集了银两来支持,日后若是能胜了,至少有三分之一得益于李老官人和李氏强大的金钱背景,所以他对李老官人格外敬重。
李老官人却想的是,当初两个孩子来这里,提点了自己买粮。那时的粮价才几个钱?两三文一斗!五年后是二两黄金!自己那时出了百万两银子,买下了庞大数量的粮食,这五年饥荒才保全了家族资产,还救助了无数民众,这等同于救命之恩。加上见到张允铭黑瘦,根本不是以前那白皙的模样,让他很心疼,于是对张允铭也表现得极为关爱。
张允铭不能带着义兵进城,就由宋夫子领着义兵们在城外李家农庄上安营,自己随着李老官人进城去见见外祖母和其他亲戚。两个人一同坐进了驴车里,李老官人问道:“你那个弟弟怎么没有来,我很想念他。”
那时李老官人还想让张允铮到江南来和他住一起,这事自然没成,可李老官人一直搁在了心里。张允铭心中也惦记张允铮,他这么匆忙地往京城赶,也是为了早点告诉父亲张允铮的处境。这段时间,他越想越担心,可无法带信给平远侯细谈张允铮的事。他想见了平远侯亲自说清楚,也许自己可以提前走,到张允铮那里去帮他。这些,当然都无法告诉李老官人,张允铭只能含糊着说:“他在别处忙着。”
行进间,外面一阵喧哗,张允铭马上向车窗外看去,只见一队衙役正押着一队犯人吆喝着过去,张允铭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在找自己,一直盯着他们消失了,才收回了目光。
李老官人小声说:“那是薛家的人,你还记得薛家吗?”
nbsp; 太子摇头:“国库亏空许久,一季收成实不能填充往年亏损。”
皇帝也明白这是实情,叹气道:“此时,就要看镇北侯沈家军的力量了,明日朕去朝上说一句吧。”
太子告退了。皇帝心绪烦乱,孙公公面露迟疑。皇帝不耐烦地问孙公公:“你想说什么?”
孙公公犹豫着说:“陛下,薛妃那事……有人供了了……”
皇帝沉着脸点头,孙公公低声说:“是太子,应该是从去年七夕开始的,最近的一次是为了筹备年夜宴……”
皇帝一拍桌子,正拍在那份奏章上。他心中一动:这时间上也太凑巧了。薛妃那事刚出来,边关的奏章就到了。难道太子竟然将此奏章隐而不发,留到了今天?又想到太子那天的表现,皇帝觉得一阵寒意。想起那天薛贵妃说太子让她下毒的事,皇帝咬着牙对孙公公说:“好好问,是不是有人下过毒。”
孙公公答应了,让人继续审问。可是给皇帝下的东西,是太子亲手给薛贵妃的,而薛贵妃也不曾假别人之手,都是自己袖了粉末,下到了食物里。那些太监宫女被打得胡说八道,可是到死也没有说出听着可靠一致的口供。
次日朝会,皇帝黑着脸让太子读了季文昭交给王志的奏章,讲述北戎的军情,沈家军的弱势,镇北侯请求朝廷增援……
太子一念完,三皇子就面红耳赤地行礼:“父皇!朝廷该马上筹集兵粮,支援镇北侯!”
太子冷笑道:“朝廷连年赈济灾民,哪里有钱?哪里有粮?!”
三皇子大声说:“没钱没粮?!那就让所有大臣倾家筹粮筹钱!”
太子切道:“岂有此理!就是让大家都卖了家产,也不见得能买到粮食。”
三皇子不想与太子多费口舌,扭头对皇帝说:“父皇,请卖我的府邸,为镇北侯筹集兵饷!”
皇帝心情极为不爽,他觉得他没杀了镇北侯,就是留着他给自己把守门户的,怎么能不好好尽职,让北戎打过来了?太子做下了脏事还敢那么直言否定,说不定隐瞒了军情,不是个玩意儿!而三皇子吃里扒外,要拿着皇家的东西去资助自己最不喜欢的人,真没一个好东西!……
他黑着脸色,不做决断,任大臣们在朝上吵成了一团。
朝臣们马上就分成了好几派,一派是支持三皇子,要马上筹粮,支援边关。一派支持太子,说现在根本无钱无粮,要镇北侯死守为上。还有一派主和:什么都别说了,赶快派使节过去好好谈谈,最好别打仗,劳民伤财,民众受不了这么折腾。另有一派主张等等看,说不定北戎只是虚张声势,过不久就退了……
朝廷上打了一天嘴架,到晚上也没有出结果,次日接着争论,后一日又是……四日后,季文昭在围城之际发出的奏章也到了京城。上面写北戎近四十万军已然过境,沈家军必死守燕城到最后一息……
三皇子快疯了,每日在朝上大声争执要赶快出兵,他也不管修饰什么言辞了,反复就那么几句:若不增援,镇北侯若是垮了,就是灭国之时!
皇帝虽然有些心虚,可是觉得三皇子太急躁了!国家大事还轮不到他这么上蹿下跳地指手画脚!年轻人就是沉不住气!过去也有过北戎犯境的事,每次都是有惊无险地过去了。镇北侯垮了自然是国亡,可是他会垮吗?沈家军一向强劲,这么求援是不是也有借机要军需的意思?想要更加壮大?……皇帝有些不放心。
而太子就是咬定没钱,户部拿出账簿,的确无钱无粮,还欠着许多薪酬和买货的钱。他也同样反复强调,镇北侯的沈家军,是朝中最强的军旅,还有谁能比他们强?如果他们不行了,那么其他人更不行了。应该相信沈家军能胜!
那些说等等再看的大臣们不说什么了,可议和派却更高声了:既然没有钱粮,镇北侯又说沈家军不敌,那就赶快讲和啊!别让北戎再往南打了……
三皇子怒气冲冲地回到府中,对着叶大公子和沈卓说:“他们这是想亡国啊!那个小人!为一己之私,竟然置国家而不顾!”
沈卓心说他的确是亡国之君,但此时只能说:“你别急,我们可以开始招募义兵。”
叶大公子心中乱鼓,这是打仗了,跟平常文臣之间的勾心斗角可就不一样了,也说道:“是,殿下可以向皇上建议,让朝廷告示民众自发抗敌。”
三皇子怒击桌案:“让民众自发?!百姓如果能抗敌,要军人干吗?!让平民去抵挡北戎之兵,不是去送死吗?!”
沈卓却是知道后面的步骤,说道:“可还是要朝廷发文,这样才能起义兵,不然名不正言不顺。有了义兵,总比没有好吧?”
三皇子同意了,次日,三皇子多了一项建议,要朝廷发令抗敌。这种两片嘴一碰又不用花钱的事很好做,皇帝同意了,只不过加了些限制。
朝会后,兵部就向各地散发了征兵令,但是让人们自筹军需,朝廷既不给武器也不给军饷,要由朝廷命官带领,至于要到何处去集合,怎么调动,都很含糊。同时还诏令各地的早就解散了的厢兵募兵重新集合,准备迎敌。
皇帝和太子,哪怕是三皇子都没有想到,这么一纸空文一样的几句口令,却得到了极为巨大的反响。
虎视眈眈的各方人士一直在等着这个文件,一夜之间,京城沸腾了。
过去的几个月中,强兵论、御敌论已经深入人心,各地所写的文章早就铺天盖地。文人学子一直在疾呼朝廷支援边关,提供军需。现在朝廷松口了,怎么能不雀跃欢腾?
京城各处都有人开始颂唱沈家军的英雄事迹,大肆表彰投军报国之举。忽然间,军人成了最可爱的人,许多青年人都闹着要从军,去支援沈家军。
这个消息还被极为火速地传往各地,严敬为首的在野老臣立刻开始行动:派了门生学子到富户中去募集粮草银两,募集义兵,征收粮草……
太子非常不喜这么强烈的反应,为了阻断镇北侯的求援,太子让人除去从燕城到京城所剩无几的驿站中的重要站点,别再为镇北侯递什么紧急军情了!
张允铭和宋夫子等人带领的义兵接近江南地区时得到了朝廷征兵的消息,宋夫子立刻让人打出了“抗敌义兵”旗号,然后让其他队伍逐渐加入,往张允铭的外祖李家去了。
李氏在江南商号满地,张允铭人还没有到,李老官人早就得到了消息。张允铭几百里外,就有李家的商户送粮送银,到李老官人的城中时,张允铭的队伍已经满载了物资粮草。
上次来时,是张允铭张允铮来买粮,这次,李老官人亲自迎到了城门处。张允铭见了,忙上去行了晚辈之礼,李老官人忙说:“好了,好了!不用这么客气。”
张允铭见自己的外祖比多年前老了许多,一时感慨。他们这么多年在南方招募流民,造弩造箭,多是李老官人暗地里调集了银两来支持,日后若是能胜了,至少有三分之一得益于李老官人和李氏强大的金钱背景,所以他对李老官人格外敬重。
李老官人却想的是,当初两个孩子来这里,提点了自己买粮。那时的粮价才几个钱?两三文一斗!五年后是二两黄金!自己那时出了百万两银子,买下了庞大数量的粮食,这五年饥荒才保全了家族资产,还救助了无数民众,这等同于救命之恩。加上见到张允铭黑瘦,根本不是以前那白皙的模样,让他很心疼,于是对张允铭也表现得极为关爱。
张允铭不能带着义兵进城,就由宋夫子领着义兵们在城外李家农庄上安营,自己随着李老官人进城去见见外祖母和其他亲戚。两个人一同坐进了驴车里,李老官人问道:“你那个弟弟怎么没有来,我很想念他。”
那时李老官人还想让张允铮到江南来和他住一起,这事自然没成,可李老官人一直搁在了心里。张允铭心中也惦记张允铮,他这么匆忙地往京城赶,也是为了早点告诉父亲张允铮的处境。这段时间,他越想越担心,可无法带信给平远侯细谈张允铮的事。他想见了平远侯亲自说清楚,也许自己可以提前走,到张允铮那里去帮他。这些,当然都无法告诉李老官人,张允铭只能含糊着说:“他在别处忙着。”
行进间,外面一阵喧哗,张允铭马上向车窗外看去,只见一队衙役正押着一队犯人吆喝着过去,张允铭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在找自己,一直盯着他们消失了,才收回了目光。
李老官人小声说:“那是薛家的人,你还记得薛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