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文学 www.91wx.org,妖怪食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球微凸,反而显得有点奇怪。她的额头也微微前凸,并且在厨房的火光里格外地发亮。不知道是不是满地的乌驴血反射了光线,四郎觉得站在对面的吴娘子眼睛有些发红。
下雨天,厨房里的光线难免晦暗。房间内总像是烟气缭绕,人的脸仿佛也在这水乡的雾气里模糊不清起来。灶台间弥漫着浓郁的血腥味,还夹杂着奇怪的土腥气,四郎想到昨晚朱家三个逃奴的遭遇,尽管知道吴娘子对自己没有恶意,也忍不住微微有些害怕起来。
吴娘子却没觉察出四郎的害怕,她用手揉了揉四郎的头顶,就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亲昵的说:“四郎真能干,钓回来的鱼都好大。”她念鱼字的时候发音很怪,总带有“无”、“浮”之类的南方口音。说其他字的时候倒没有这样明显的口音。
从几百年前开始,北人就陆陆续续南迁,特别是前朝那场瘟疫后,南方城市里忽然多了许多北方人,这么混居的结果就是各自的特点都在渐渐消融。毕竟,混局在一起,口音太重,难以顺畅沟通。所以,如今吴越一代的南方人已经很少这样说话了,大约只有许多年前的古人才把“鱼”字念得这么奇怪吧。
四郎低头专心料理手中的鱼,随口问道:“吴娘子和葛大叔都不是本地人吧?”
“啊,我和你葛大叔都是巴蜀人士,不过老家还是吴越这边的。听人家说外面好做生意,就出来看看。这一路东来,后来走到江城,这么好的风景我们可有些年岁没见过了。于是就迈不开脚咯。最后就赁下这个茶棚改成栈房。”
四郎听了点点头,他拿出葵菜,把每个叶片都展开了洗干净,又拿了水红萝卜出来,打算待会摊面饼做些春卷。春天是要吃水红萝卜和春卷的,时人称之为”咬春”。虽然是在逃亡,如今趁着流民没打过来,这些事情就不该落下。
四郎老练地切着萝卜丝,仿佛忽然想起了什么,问道:“其实吴娘子不是姓吴而是姓余吧?因为有口音,我一直都搞错了呢。”
吴娘子正在用滚水褪去驴皮上的杂毛,闻言手顿了顿:“唉,我们是巴蜀人士,那里姓‘浮’的可不少呢。”这个“鱼”字她还是没念准,听着又像是“浮”的音。这么说着,她把料理干净的驴皮放到一旁,继续烫煮割下来的驴头。
她拾掇好驴头、驴皮之后,葛大叔就把这两样东西用草裹住,再用泥巴把草糊严实,放进灶膛灰里面炮熟。
他先前在灶膛里埋了几条咸鱼干,这时候顺便扒出来,拍净炉灰递给四郎。
四郎也不嫌弃这样的咸鱼沾着炉灰不干净,当时乡间都是这样的。入乡随俗,都不讲究。所以四郎面不改色地接过来看了看就往嘴里送。
煨出来的咸鱼虽然有些焦,但香味十足,四郎吃完啧啧称赞。把吴娘子和葛大叔笑的见牙不见眼。
四郎和他们说说笑笑,心里细微的恐惧很快就消失无踪。就算是行商口中会使妖法害人的巫女和妖怪,也不是见人就杀的,这一点,他不是应该比谁都明白吗?
这么想着,他放下心来,开始收拾厨间的食材。
因为要给暴虐挑剔的贵族少爷做菜,四郎就特别的用心:暴虐的人是不体惜人力的,糟蹋东西的人是不珍惜物力的。厨师必须充分的注意这些,刻意追求铺张和雕琢,才能切合他们的心意。
听说朱家曾经有厨子为了让主人满意,用烈碳来炙活鹅的脚掌,用刀割去活鸡的肝脏,就是为了满足那些永无止境的奇怪。
弱肉强食是天理,杀鸡杀鸭四郎都不反对,可是他一直想不通,为什么有的人会认为让食材在痛苦中死去,就能把食物的味道变得更好一些呢?
带着这样的疑惑,四郎这一次做菜尤其慎重。
时人多认为鱼的腹部那一小块肉最为肥美多膏,于是四郎特意把鲶鱼的腹部肉切了下来,放进干锅里,过一会儿,鱼肉上的脂膏就融化掉,这时就可以加调味料了。这道菜唤作“自裹”,因为做菜时没有用过其他的油,全部是鱼本身融化的脂膏,所以最能够保持开河鱼鲜嫩纯净的味道。
第二道菜还是鱼,唤作鲫鱼肚儿羹。
四郎选了一条比较小的鲫鱼,破肚去肠,将鲫鱼肥软的腹部切成两片,要从鱼腹片到脊骨处,使两扇相连如蝴蝶状,将片下来的肉以葱、椒、盐、酒浸制。
再把剩下的头背等肉熬汁吊汤。熬好后捞出头背肉,用一个竹编的漏勺把两片肚子肉盛着放进鱼汤中焯熟后捞起来,待鱼肉不烫手之后,细心的夹出鱼刺后与花椒末,酱水拌匀。
在刚才熬出的鱼汤里放一把葵菜,烧沸撇净浮沫使其清如春溪。这道菜的特点是鱼肉软嫩,汤清味鲜。
四郎做菜的时候,看到厨房有个大磨盘,上面放了一个簸箕,装着些磨好了的面粉。因为要做春卷,就想过去取用。他刚走到磨边,却被一旁炮制乌驴肉的吴娘子眼明手快地拦了下来。
“这面粉里头长了虫子,可不能再用。”四郎一眼瞟过去,可不是吗,白白的面粉里好像有微如发丝的细白虫子在动来动去,若不仔细看,很容易忽略过去。
四郎被吓了一跳,缩回手不敢再去碰触那只簸箩了。
因为店里食材有限,第三道菜,四郎就把葛大叔腊月间制好的腊鸭舌头摘取出来,先过水煮熟切丝,与蘑菇丁,猪肉丁同炒。
之后把红萝卜去皮挖空,填入馅料,装满,雕刻成柿子形状,加盖,用线扎好,入锅红烧。这样的菜色,体现的就是做菜人的工序繁杂,讲究少而精致,所以四郎做的不多,统共在盘子里摆了八个“小柿子”而已。
葛大叔在一旁看得直咂舌:“哎哟,怎么一条鱼只取一个肚子,萝卜又为何非要浪费人力雕成柿子?这些龟儿子在家里天天都要这样吃饭么?那怎么养得起哟。”
四郎笑了:“人家可不像我们,吃的就是这个排场。况且,如今已经是很不讲究了,他们在家里的时候,只怕这样的东西连看都不会多看一眼的吧?”
驴头和驴皮在灶间蒸好了,葛大叔和吴娘子一人拿着一个泥巴球掰开洗干净,加盐、醋、椒、葱入锅重煮。
这时,那个小厮进来送茶叶,看见他们在料理驴肉,就说道:“哟,哪里来的鬼肉?做好了给我也来一碗。”当时的人把驴头称为鬼肉,有食用驴头肉辟邪的传统,名曰嚼鬼。
吴娘子赶忙应道:“诶,您放心吧,肯定给您留一碗。今日这店里的客人啊,人人有份。”
球微凸,反而显得有点奇怪。她的额头也微微前凸,并且在厨房的火光里格外地发亮。不知道是不是满地的乌驴血反射了光线,四郎觉得站在对面的吴娘子眼睛有些发红。
下雨天,厨房里的光线难免晦暗。房间内总像是烟气缭绕,人的脸仿佛也在这水乡的雾气里模糊不清起来。灶台间弥漫着浓郁的血腥味,还夹杂着奇怪的土腥气,四郎想到昨晚朱家三个逃奴的遭遇,尽管知道吴娘子对自己没有恶意,也忍不住微微有些害怕起来。
吴娘子却没觉察出四郎的害怕,她用手揉了揉四郎的头顶,就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亲昵的说:“四郎真能干,钓回来的鱼都好大。”她念鱼字的时候发音很怪,总带有“无”、“浮”之类的南方口音。说其他字的时候倒没有这样明显的口音。
从几百年前开始,北人就陆陆续续南迁,特别是前朝那场瘟疫后,南方城市里忽然多了许多北方人,这么混居的结果就是各自的特点都在渐渐消融。毕竟,混局在一起,口音太重,难以顺畅沟通。所以,如今吴越一代的南方人已经很少这样说话了,大约只有许多年前的古人才把“鱼”字念得这么奇怪吧。
四郎低头专心料理手中的鱼,随口问道:“吴娘子和葛大叔都不是本地人吧?”
“啊,我和你葛大叔都是巴蜀人士,不过老家还是吴越这边的。听人家说外面好做生意,就出来看看。这一路东来,后来走到江城,这么好的风景我们可有些年岁没见过了。于是就迈不开脚咯。最后就赁下这个茶棚改成栈房。”
四郎听了点点头,他拿出葵菜,把每个叶片都展开了洗干净,又拿了水红萝卜出来,打算待会摊面饼做些春卷。春天是要吃水红萝卜和春卷的,时人称之为”咬春”。虽然是在逃亡,如今趁着流民没打过来,这些事情就不该落下。
四郎老练地切着萝卜丝,仿佛忽然想起了什么,问道:“其实吴娘子不是姓吴而是姓余吧?因为有口音,我一直都搞错了呢。”
吴娘子正在用滚水褪去驴皮上的杂毛,闻言手顿了顿:“唉,我们是巴蜀人士,那里姓‘浮’的可不少呢。”这个“鱼”字她还是没念准,听着又像是“浮”的音。这么说着,她把料理干净的驴皮放到一旁,继续烫煮割下来的驴头。
她拾掇好驴头、驴皮之后,葛大叔就把这两样东西用草裹住,再用泥巴把草糊严实,放进灶膛灰里面炮熟。
他先前在灶膛里埋了几条咸鱼干,这时候顺便扒出来,拍净炉灰递给四郎。
四郎也不嫌弃这样的咸鱼沾着炉灰不干净,当时乡间都是这样的。入乡随俗,都不讲究。所以四郎面不改色地接过来看了看就往嘴里送。
煨出来的咸鱼虽然有些焦,但香味十足,四郎吃完啧啧称赞。把吴娘子和葛大叔笑的见牙不见眼。
四郎和他们说说笑笑,心里细微的恐惧很快就消失无踪。就算是行商口中会使妖法害人的巫女和妖怪,也不是见人就杀的,这一点,他不是应该比谁都明白吗?
这么想着,他放下心来,开始收拾厨间的食材。
因为要给暴虐挑剔的贵族少爷做菜,四郎就特别的用心:暴虐的人是不体惜人力的,糟蹋东西的人是不珍惜物力的。厨师必须充分的注意这些,刻意追求铺张和雕琢,才能切合他们的心意。
听说朱家曾经有厨子为了让主人满意,用烈碳来炙活鹅的脚掌,用刀割去活鸡的肝脏,就是为了满足那些永无止境的奇怪。
弱肉强食是天理,杀鸡杀鸭四郎都不反对,可是他一直想不通,为什么有的人会认为让食材在痛苦中死去,就能把食物的味道变得更好一些呢?
带着这样的疑惑,四郎这一次做菜尤其慎重。
时人多认为鱼的腹部那一小块肉最为肥美多膏,于是四郎特意把鲶鱼的腹部肉切了下来,放进干锅里,过一会儿,鱼肉上的脂膏就融化掉,这时就可以加调味料了。这道菜唤作“自裹”,因为做菜时没有用过其他的油,全部是鱼本身融化的脂膏,所以最能够保持开河鱼鲜嫩纯净的味道。
第二道菜还是鱼,唤作鲫鱼肚儿羹。
四郎选了一条比较小的鲫鱼,破肚去肠,将鲫鱼肥软的腹部切成两片,要从鱼腹片到脊骨处,使两扇相连如蝴蝶状,将片下来的肉以葱、椒、盐、酒浸制。
再把剩下的头背等肉熬汁吊汤。熬好后捞出头背肉,用一个竹编的漏勺把两片肚子肉盛着放进鱼汤中焯熟后捞起来,待鱼肉不烫手之后,细心的夹出鱼刺后与花椒末,酱水拌匀。
在刚才熬出的鱼汤里放一把葵菜,烧沸撇净浮沫使其清如春溪。这道菜的特点是鱼肉软嫩,汤清味鲜。
四郎做菜的时候,看到厨房有个大磨盘,上面放了一个簸箕,装着些磨好了的面粉。因为要做春卷,就想过去取用。他刚走到磨边,却被一旁炮制乌驴肉的吴娘子眼明手快地拦了下来。
“这面粉里头长了虫子,可不能再用。”四郎一眼瞟过去,可不是吗,白白的面粉里好像有微如发丝的细白虫子在动来动去,若不仔细看,很容易忽略过去。
四郎被吓了一跳,缩回手不敢再去碰触那只簸箩了。
因为店里食材有限,第三道菜,四郎就把葛大叔腊月间制好的腊鸭舌头摘取出来,先过水煮熟切丝,与蘑菇丁,猪肉丁同炒。
之后把红萝卜去皮挖空,填入馅料,装满,雕刻成柿子形状,加盖,用线扎好,入锅红烧。这样的菜色,体现的就是做菜人的工序繁杂,讲究少而精致,所以四郎做的不多,统共在盘子里摆了八个“小柿子”而已。
葛大叔在一旁看得直咂舌:“哎哟,怎么一条鱼只取一个肚子,萝卜又为何非要浪费人力雕成柿子?这些龟儿子在家里天天都要这样吃饭么?那怎么养得起哟。”
四郎笑了:“人家可不像我们,吃的就是这个排场。况且,如今已经是很不讲究了,他们在家里的时候,只怕这样的东西连看都不会多看一眼的吧?”
驴头和驴皮在灶间蒸好了,葛大叔和吴娘子一人拿着一个泥巴球掰开洗干净,加盐、醋、椒、葱入锅重煮。
这时,那个小厮进来送茶叶,看见他们在料理驴肉,就说道:“哟,哪里来的鬼肉?做好了给我也来一碗。”当时的人把驴头称为鬼肉,有食用驴头肉辟邪的传统,名曰嚼鬼。
吴娘子赶忙应道:“诶,您放心吧,肯定给您留一碗。今日这店里的客人啊,人人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