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解释2 (1/2)
91文学 www.91wx.org,依然女生呀呀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经文】「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解释】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的沙数,如沙数那麽多的恒河,您的意思怎麽样?那麽多恒河的沙子,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很多,世尊。单单恒河的数量就已经无法计算,何况是河中的沙子。须菩提,我现在明白的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充满所说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用来布施,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以此经中的道理,甚至只实践四句偈语,并解说给别人听,他的福德远胜前面所说的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经文】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解释】还有,须菩提,随时随地只要一宣说此经,那怕只说四句偈语,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包括天、人、阿修罗等,都应供养。好像佛的塔庙所在地那样。更何况有人完全能够实践修持、读诵。须菩提,你应当知道,此人已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如果是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在。就应当像弟子尊重佛那样尊重这部经典。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经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解释】这时,须菩提恭敬的对佛说:世尊,当如何称呼此经,我们要如何奉行实践?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典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用这个名字为经题,你们应当奉行实践。为什麽要这样呢?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为令一切有情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远离色声香味触法所引起的种种贪欲烦恼,而到达不生不灭境界,是一种修行法门,不是玄谈空理。其心要是「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宇宙人生无一真实,令你离苦得乐的般若波罗蜜也是虚幻不实在的般若波罗蜜,非法非非法。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多不多?须菩提说:很多,世尊。须菩提,这麽多的微尘,如来说,是虚幻的微尘,只是名叫做微尘。如来说世界,是虚幻的世界,只是名叫做世界。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可以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见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吗?不可以,世尊。为什麽呢?须菩提,如来说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就是虚幻相,只是名叫做三十二相。若见诸相非相,当知虚幻相虽然有生灭变化,实际上本来就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并没有两样。那麽,你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鼻子所嗅到的;舌头所尝到的;身体所碰触到的;心里所想到的,无不是虚幻相,无不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像恒河沙数那样多次的以身命来布施。如果另外有人以此经中的道理,甚至只实践四句偈语,并解说给别人听,他的福德甚多於以身命布施。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经文】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後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於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解释】这时,须菩提听佛演说此经,深切明了此中义理,悲伤的流下眼泪,而对佛说: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自从我证得照见一切众生根性的慧眼以来,没有听说过像这样的经典。世尊,如果有人能够听到这部经。信心清净,就发现了无上正等正觉心的真实现象,当知这种人成就了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无上正等正觉心的真实现象,就是没有任何什麽相的虚幻相,所以如来说。只是名叫做实相。世尊,我现在能够听到这样的经典,信解实践,并不为难。如果将来第五个五百年开始的末法时期,有众生能够听到此经,就信解实践,这种人就是第一希有。为什麽呢?这种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麽这样说呢?我相就是虚幻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虚幻相。为什麽呢?既然我人众生寿者相是虚幻相,离一切诸相就名叫做诸佛。佛告诉须菩提:就是如此,就是如此。如果有人能够听到此经,不惊讶我人众生寿者相原来是虚幻相;不恐怖无上正等正觉原来也是梦幻境界;不畏惧无上正等正觉法不可取不可说,当知这种人很希有。为什麽呢?须菩提,如来所说最希有无上的般若波罗蜜,就是虚幻的第一波罗蜜,只是名叫做第一波罗蜜。须菩提,以实践忍辱之行,到达不生不灭境界,如来说是虚幻的忍辱波罗蜜,只是名叫做忍辱波罗蜜。为什麽呢?须菩提,在实践履行当中,如果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就不能名叫忍辱波罗蜜。为什麽呢?。比如以前,歌利王为试验我有没有嗔恨心,而割宰我的身体,我在那个时候,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为什麽呢?因为我的眼睛耳朵四肢,被歌利王一一支解时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当会生起嗔恨心,那麽就不可能在我发誓:「如果我没有起嗔恨心,则身体复元如故」时,身体就真的复元如故了。须菩提,又念过去,五百生作忍辱仙人,在那些时候,我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所以,须菩提,菩萨应当离一切相。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不应当住物质现象上生起妄想心,比如眼睛看见可爱的色相,心知可爱,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看见不可爱的色相,心知不可爱,但不要生起厌恶情绪。向来,我们身临清净环境,便想多待一会儿,这已经生起贪爱欢喜心,如果处在污秽环境,行动自然快捷,巴不得赶快离开,这已经生起厌恶心。当我们看到俊男美女,习惯性的多看他一眼,诸君,这是欲心!当我们和面目可憎的人在一块时,厌恶之情油然而生,这也是欲心在作祟,没有欲心不会有厌恶之情绪。还有,我们见钱眼开,见宝物便想要拥有,布施时心生不舍,都已经生妄想心,住物质现象上,处在凡夫境界,无上正等正觉心本来如如不动,你自己背离迷失,□却菩提。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滋味、细滑、思想记忆等现象上生起妄想心,比如耳朵听到悦耳的声音,心知声音悦耳,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听到聒噪声音,心知聒噪,但不要生起厌恶情绪。悠扬的音乐令人情绪波动,所谓陶醉,已经堕在妄想境,如果听到刺耳的声音。心烦不安,都已经□却无上正等正觉心。平日最常面临的是听到动心的异性声音,你如果觉得好听,想多听他一句话。当心,你可能已经堕入欲心,如你觉得某人说话令人厌恶,佰不必有厌恶的情绪产生,你如果心生厌恶。所发露的无上正等正觉心本来如如不动,在这个时候,你自己背离迷失,□却了菩提。又比如鼻子闻到香气,心知好闻,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闻到臭味,心知臭味,但不要生起厌恶情绪。假使我们闻到异性体味,食物香气。心生喜欢,即时已经落在妄想境界,如果闻到恶臭心生厌恶,也一样已经住心妄想境界。又比如舌头尝到美味,心知可尝美味,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多吃它一口,吃到不可口的食物,心知不可尝,但不要心生厌恶。又比如身体碰触细滑。心知细滑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碰触粗劣心知粗劣,但不要生起厌恶心。又比如心里想起美丽的往事,心知追忆往事。但不生起贪爱喜欢,想到不堪回首的往事,心知不善,但不要心生厌烦。乱想往事很容易迷失,修道难,几乎都是迷失在乱想中。所以要修习禅定,不要染著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妄想心,应当远离种种贪欲,不贪爱色声香味触法,现前一念清净心,也不染著清净味,便是应无所住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如果心有住相,以为应无所住是住在一种无所住的境界,那就不是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所谓「住」如同住房子的「住」,见闻觉知便被约束在房中如井底之蛙。比如眼睛若凝住俊男美女,秀色可餐,心意识便被色欲所困,俊男美女外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识而不知,霎那间堕入痴迷无明中,常人迷而不知返,欲念炽盛,歌诵人间真善美,下焉者邪淫无所不用其极,上焉者诗歌文章,美术图腾,音乐舞蹈。修行人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俊男美女固然赏心悦目,不必秀色可餐,乱想淫欲,无非是循业发现的色相,俊男美女非俊男美女,则显无上正等正觉心,俊男美女外的大千世界朗然可见,也一样赏心悦目,心包太虚,无一不是如来。又比如往事回忆:儿时嬉戏、欢笑同学、初恋滋味、颠倒爱情、求不得苦、恩怨仇恨、名望利养等等,胡思乱想,霎那间忘记正在听课,正在和亲友交谈,正在和客人接洽商务,面对著师长、亲友、客户,彼所言说断断续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识而不知,散乱无明,整日如此,经年如此,终身如此,累世如此。修行人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如果念念分明,往事如梦如幻,历历所现皆是等正觉心。但如果以为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却住在不住相的清净境界,也如同住房子的住,清净境界外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识而不见,,已经昧却「应无所住心」。所以佛说:菩萨心不应当住色布施,同样的道理,如果菩萨心住色行布施,布施外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识而不知,昧却无上正等正觉心,很难断除饮食、男女淫欲、睡眠、嗔恨、愚痴等种种烦恼。因为私心作祟,慈济众生的事业,做起来也就倍感困难,但有菩萨心而无菩萨行,福德智慧两欠缺,没有种种大能力,泥菩萨过江,自身都难保。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不只是不执著所施物、施者、受者,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所谓不住色行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念念分明,行住坐卧都不昧却无上正等正觉。如来说一切现象就是虚幻相,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又说一切有情众生就是虚幻的众生,若见众生非众生则见如来,诸君,若见如来即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你放眼不见一切诸相吗?不见一切众生吗?任何一相都是如来相,任何一众生都是如来,此时不悟,等待何时?须菩提,如来是说真诚话,说实在话,说如实如理的话,不说诳骗话,不说怪异话的。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法,此法没有真实,也没有虚妄。须菩提,如果菩萨的心住於无上正等正觉法。染著法相而行布施,如人走入黑暗中,什麽也看不见;如果菩萨的心里不住无上正等正觉法而行布施,好比人有眼睛。日光明照,可以看到种种的色相。须菩提,未来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实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於行住坐卧当中修行。远离种种贪爱染著,令无上正等正觉心须臾不昧,教化众生也以布施无上正等正觉法,令一切有情同沾法喜,速证无上正等正觉,而且每天诵读经文不令忘失,以便於为人解说。如来以佛的智慧,清楚的知道这种人,清楚的看见这种人,都可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经文】「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 -->>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经文】「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解释】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的沙数,如沙数那麽多的恒河,您的意思怎麽样?那麽多恒河的沙子,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很多,世尊。单单恒河的数量就已经无法计算,何况是河中的沙子。须菩提,我现在明白的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充满所说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用来布施,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以此经中的道理,甚至只实践四句偈语,并解说给别人听,他的福德远胜前面所说的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经文】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解释】还有,须菩提,随时随地只要一宣说此经,那怕只说四句偈语,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包括天、人、阿修罗等,都应供养。好像佛的塔庙所在地那样。更何况有人完全能够实践修持、读诵。须菩提,你应当知道,此人已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如果是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在。就应当像弟子尊重佛那样尊重这部经典。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经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解释】这时,须菩提恭敬的对佛说:世尊,当如何称呼此经,我们要如何奉行实践?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典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用这个名字为经题,你们应当奉行实践。为什麽要这样呢?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为令一切有情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远离色声香味触法所引起的种种贪欲烦恼,而到达不生不灭境界,是一种修行法门,不是玄谈空理。其心要是「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宇宙人生无一真实,令你离苦得乐的般若波罗蜜也是虚幻不实在的般若波罗蜜,非法非非法。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多不多?须菩提说:很多,世尊。须菩提,这麽多的微尘,如来说,是虚幻的微尘,只是名叫做微尘。如来说世界,是虚幻的世界,只是名叫做世界。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可以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见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吗?不可以,世尊。为什麽呢?须菩提,如来说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就是虚幻相,只是名叫做三十二相。若见诸相非相,当知虚幻相虽然有生灭变化,实际上本来就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并没有两样。那麽,你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鼻子所嗅到的;舌头所尝到的;身体所碰触到的;心里所想到的,无不是虚幻相,无不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像恒河沙数那样多次的以身命来布施。如果另外有人以此经中的道理,甚至只实践四句偈语,并解说给别人听,他的福德甚多於以身命布施。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经文】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後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於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解释】这时,须菩提听佛演说此经,深切明了此中义理,悲伤的流下眼泪,而对佛说: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自从我证得照见一切众生根性的慧眼以来,没有听说过像这样的经典。世尊,如果有人能够听到这部经。信心清净,就发现了无上正等正觉心的真实现象,当知这种人成就了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无上正等正觉心的真实现象,就是没有任何什麽相的虚幻相,所以如来说。只是名叫做实相。世尊,我现在能够听到这样的经典,信解实践,并不为难。如果将来第五个五百年开始的末法时期,有众生能够听到此经,就信解实践,这种人就是第一希有。为什麽呢?这种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麽这样说呢?我相就是虚幻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虚幻相。为什麽呢?既然我人众生寿者相是虚幻相,离一切诸相就名叫做诸佛。佛告诉须菩提:就是如此,就是如此。如果有人能够听到此经,不惊讶我人众生寿者相原来是虚幻相;不恐怖无上正等正觉原来也是梦幻境界;不畏惧无上正等正觉法不可取不可说,当知这种人很希有。为什麽呢?须菩提,如来所说最希有无上的般若波罗蜜,就是虚幻的第一波罗蜜,只是名叫做第一波罗蜜。须菩提,以实践忍辱之行,到达不生不灭境界,如来说是虚幻的忍辱波罗蜜,只是名叫做忍辱波罗蜜。为什麽呢?须菩提,在实践履行当中,如果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就不能名叫忍辱波罗蜜。为什麽呢?。比如以前,歌利王为试验我有没有嗔恨心,而割宰我的身体,我在那个时候,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为什麽呢?因为我的眼睛耳朵四肢,被歌利王一一支解时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当会生起嗔恨心,那麽就不可能在我发誓:「如果我没有起嗔恨心,则身体复元如故」时,身体就真的复元如故了。须菩提,又念过去,五百生作忍辱仙人,在那些时候,我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所以,须菩提,菩萨应当离一切相。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不应当住物质现象上生起妄想心,比如眼睛看见可爱的色相,心知可爱,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看见不可爱的色相,心知不可爱,但不要生起厌恶情绪。向来,我们身临清净环境,便想多待一会儿,这已经生起贪爱欢喜心,如果处在污秽环境,行动自然快捷,巴不得赶快离开,这已经生起厌恶心。当我们看到俊男美女,习惯性的多看他一眼,诸君,这是欲心!当我们和面目可憎的人在一块时,厌恶之情油然而生,这也是欲心在作祟,没有欲心不会有厌恶之情绪。还有,我们见钱眼开,见宝物便想要拥有,布施时心生不舍,都已经生妄想心,住物质现象上,处在凡夫境界,无上正等正觉心本来如如不动,你自己背离迷失,□却菩提。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滋味、细滑、思想记忆等现象上生起妄想心,比如耳朵听到悦耳的声音,心知声音悦耳,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听到聒噪声音,心知聒噪,但不要生起厌恶情绪。悠扬的音乐令人情绪波动,所谓陶醉,已经堕在妄想境,如果听到刺耳的声音。心烦不安,都已经□却无上正等正觉心。平日最常面临的是听到动心的异性声音,你如果觉得好听,想多听他一句话。当心,你可能已经堕入欲心,如你觉得某人说话令人厌恶,佰不必有厌恶的情绪产生,你如果心生厌恶。所发露的无上正等正觉心本来如如不动,在这个时候,你自己背离迷失,□却了菩提。又比如鼻子闻到香气,心知好闻,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闻到臭味,心知臭味,但不要生起厌恶情绪。假使我们闻到异性体味,食物香气。心生喜欢,即时已经落在妄想境界,如果闻到恶臭心生厌恶,也一样已经住心妄想境界。又比如舌头尝到美味,心知可尝美味,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多吃它一口,吃到不可口的食物,心知不可尝,但不要心生厌恶。又比如身体碰触细滑。心知细滑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碰触粗劣心知粗劣,但不要生起厌恶心。又比如心里想起美丽的往事,心知追忆往事。但不生起贪爱喜欢,想到不堪回首的往事,心知不善,但不要心生厌烦。乱想往事很容易迷失,修道难,几乎都是迷失在乱想中。所以要修习禅定,不要染著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妄想心,应当远离种种贪欲,不贪爱色声香味触法,现前一念清净心,也不染著清净味,便是应无所住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如果心有住相,以为应无所住是住在一种无所住的境界,那就不是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所谓「住」如同住房子的「住」,见闻觉知便被约束在房中如井底之蛙。比如眼睛若凝住俊男美女,秀色可餐,心意识便被色欲所困,俊男美女外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识而不知,霎那间堕入痴迷无明中,常人迷而不知返,欲念炽盛,歌诵人间真善美,下焉者邪淫无所不用其极,上焉者诗歌文章,美术图腾,音乐舞蹈。修行人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俊男美女固然赏心悦目,不必秀色可餐,乱想淫欲,无非是循业发现的色相,俊男美女非俊男美女,则显无上正等正觉心,俊男美女外的大千世界朗然可见,也一样赏心悦目,心包太虚,无一不是如来。又比如往事回忆:儿时嬉戏、欢笑同学、初恋滋味、颠倒爱情、求不得苦、恩怨仇恨、名望利养等等,胡思乱想,霎那间忘记正在听课,正在和亲友交谈,正在和客人接洽商务,面对著师长、亲友、客户,彼所言说断断续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识而不知,散乱无明,整日如此,经年如此,终身如此,累世如此。修行人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如果念念分明,往事如梦如幻,历历所现皆是等正觉心。但如果以为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却住在不住相的清净境界,也如同住房子的住,清净境界外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识而不见,,已经昧却「应无所住心」。所以佛说:菩萨心不应当住色布施,同样的道理,如果菩萨心住色行布施,布施外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识而不知,昧却无上正等正觉心,很难断除饮食、男女淫欲、睡眠、嗔恨、愚痴等种种烦恼。因为私心作祟,慈济众生的事业,做起来也就倍感困难,但有菩萨心而无菩萨行,福德智慧两欠缺,没有种种大能力,泥菩萨过江,自身都难保。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不只是不执著所施物、施者、受者,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所谓不住色行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念念分明,行住坐卧都不昧却无上正等正觉。如来说一切现象就是虚幻相,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又说一切有情众生就是虚幻的众生,若见众生非众生则见如来,诸君,若见如来即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你放眼不见一切诸相吗?不见一切众生吗?任何一相都是如来相,任何一众生都是如来,此时不悟,等待何时?须菩提,如来是说真诚话,说实在话,说如实如理的话,不说诳骗话,不说怪异话的。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法,此法没有真实,也没有虚妄。须菩提,如果菩萨的心住於无上正等正觉法。染著法相而行布施,如人走入黑暗中,什麽也看不见;如果菩萨的心里不住无上正等正觉法而行布施,好比人有眼睛。日光明照,可以看到种种的色相。须菩提,未来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实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於行住坐卧当中修行。远离种种贪爱染著,令无上正等正觉心须臾不昧,教化众生也以布施无上正等正觉法,令一切有情同沾法喜,速证无上正等正觉,而且每天诵读经文不令忘失,以便於为人解说。如来以佛的智慧,清楚的知道这种人,清楚的看见这种人,都可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经文】「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