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文学 www.91wx.org,民国风云人物演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袁世凯是特别的淘气,但他从不顶撞老师,在老师面前也特别的乖,特别地会来事。
比如有一次,嗣父袁保庆来检查他的学习。他竟当着老师的面告老师的状,把老师吓坏了。
嗣父袁宝庆碍于老师情面,直给他使眼色,他却视而不见。非常委屈的说老师管得太严,让他受不了。
结果被嗣父开导了一番,说老师这样做完全是为他好。一再嘱咐他要听老师的话。然后又把老师赞杨了一番。
袁保庆走了后,王志清本来想就这件事说点什么,但袁世凯却像什么事没发生一样。
把王志清搞得很狼狈,好像被一个这么小的孩子,玩弄于股掌之中。
或许,他已经看出了,这袁世凯不是个读书的材料,也就常常睁一眼,闭一眼了。虽然,袁世凯绝顶聪明,但这学业是一塌糊涂。
袁保庆在叔父袁甲三麾下与太平军和捻军作战时,和同在袁甲三帐下效力的马新怡结成了深厚的战斗情谊。
平定太平军和捻军后,马新怡因战功卓著而升迁为两江总督。
所谓苟富贵勿相忘,自己发达了不忘战场上生死与共的好兄弟,有了机会就要拉兄弟一把。如同人们常说的,叫做朝中有人好作官。当然,这话从当官的嘴里出来,就冠冕堂皇的变成了“知人善任”。
再者说了,用自己知根知底的人也放心。这样,袁保庆就被马新怡调到江苏重用,袁世凯也跟随在身边。
那时,清**选取官吏主要还是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凡官宦或有钱人家,想让自己的孩子奔个前程,都是把读书做为第一要务。
科举制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给天下所有读书人提供了一条向上爬的路经。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下,一个人是高贵还是低贱是有生俱来的,横在人们面前的等级一般是很难跨越的。
平民百姓要想有出头之日,除了生逢乱世,效命沙场用生命和献血换个官当之外,在正常的年景,走读书做官的路差不多是唯一的途径。
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但是,科举这条路是一条非常艰难的路,所谓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说是高不可攀,也差不多是天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及。
譬如那个洪秀全,如果能走通科举之路,他肯定不会装神弄鬼搞什么天平天国起义了。但有路总比没路好,有路就有希望。
袁保庆是中了举人才走上仕途的,他也同样殷切地希望袁世凯继续走他走过的路,通过科举获取功名而出人头地。
到南京后,袁保庆专门为袁世凯聘请了两个当地特别有名气的老师,又把袁世凯的两个哥哥袁世敦和袁世廉从家乡接来,陪他读书。想得是有人管束和监督着,几个孩子比着学能有个激励作用。
看袁世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让老师一定对他严格管教,实在不听话可以体罚。但管住他的人,能管住他的脑袋吗?他在那里是老实坐着,老师讲课他不听,想别的事,谁能把他怎么样?
本就生性放荡,追求吃喝玩乐,爱游山玩水。来到这繁华的六朝古都,那么多好吃好玩的地方,更使得他无法自持。
一有机会就和一些浪荡的少年游山玩水。清凉山、莫愁湖、雨花台、金陵矶、太平湖等名胜成了他常来常往的地方。
人总是各通一路,这袁世凯读书不上道,但学拳术和骑马术却是超人。不管多烈的马,到他手里都服服贴贴。
我们刚才说了科举制度的伟大之处,其实,科举制度也是有很大很多的弊端的。他给极少数提供向上爬的通道时,对绝大多数人则是灾难。
因为,科举制度的最大诟病是读死书,死读书,科举制度下读书人所学,绝大多数知识是没有用的东西。
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如人们... -->>
袁世凯是特别的淘气,但他从不顶撞老师,在老师面前也特别的乖,特别地会来事。
比如有一次,嗣父袁保庆来检查他的学习。他竟当着老师的面告老师的状,把老师吓坏了。
嗣父袁宝庆碍于老师情面,直给他使眼色,他却视而不见。非常委屈的说老师管得太严,让他受不了。
结果被嗣父开导了一番,说老师这样做完全是为他好。一再嘱咐他要听老师的话。然后又把老师赞杨了一番。
袁保庆走了后,王志清本来想就这件事说点什么,但袁世凯却像什么事没发生一样。
把王志清搞得很狼狈,好像被一个这么小的孩子,玩弄于股掌之中。
或许,他已经看出了,这袁世凯不是个读书的材料,也就常常睁一眼,闭一眼了。虽然,袁世凯绝顶聪明,但这学业是一塌糊涂。
袁保庆在叔父袁甲三麾下与太平军和捻军作战时,和同在袁甲三帐下效力的马新怡结成了深厚的战斗情谊。
平定太平军和捻军后,马新怡因战功卓著而升迁为两江总督。
所谓苟富贵勿相忘,自己发达了不忘战场上生死与共的好兄弟,有了机会就要拉兄弟一把。如同人们常说的,叫做朝中有人好作官。当然,这话从当官的嘴里出来,就冠冕堂皇的变成了“知人善任”。
再者说了,用自己知根知底的人也放心。这样,袁保庆就被马新怡调到江苏重用,袁世凯也跟随在身边。
那时,清**选取官吏主要还是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凡官宦或有钱人家,想让自己的孩子奔个前程,都是把读书做为第一要务。
科举制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给天下所有读书人提供了一条向上爬的路经。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下,一个人是高贵还是低贱是有生俱来的,横在人们面前的等级一般是很难跨越的。
平民百姓要想有出头之日,除了生逢乱世,效命沙场用生命和献血换个官当之外,在正常的年景,走读书做官的路差不多是唯一的途径。
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但是,科举这条路是一条非常艰难的路,所谓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说是高不可攀,也差不多是天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及。
譬如那个洪秀全,如果能走通科举之路,他肯定不会装神弄鬼搞什么天平天国起义了。但有路总比没路好,有路就有希望。
袁保庆是中了举人才走上仕途的,他也同样殷切地希望袁世凯继续走他走过的路,通过科举获取功名而出人头地。
到南京后,袁保庆专门为袁世凯聘请了两个当地特别有名气的老师,又把袁世凯的两个哥哥袁世敦和袁世廉从家乡接来,陪他读书。想得是有人管束和监督着,几个孩子比着学能有个激励作用。
看袁世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让老师一定对他严格管教,实在不听话可以体罚。但管住他的人,能管住他的脑袋吗?他在那里是老实坐着,老师讲课他不听,想别的事,谁能把他怎么样?
本就生性放荡,追求吃喝玩乐,爱游山玩水。来到这繁华的六朝古都,那么多好吃好玩的地方,更使得他无法自持。
一有机会就和一些浪荡的少年游山玩水。清凉山、莫愁湖、雨花台、金陵矶、太平湖等名胜成了他常来常往的地方。
人总是各通一路,这袁世凯读书不上道,但学拳术和骑马术却是超人。不管多烈的马,到他手里都服服贴贴。
我们刚才说了科举制度的伟大之处,其实,科举制度也是有很大很多的弊端的。他给极少数提供向上爬的通道时,对绝大多数人则是灾难。
因为,科举制度的最大诟病是读死书,死读书,科举制度下读书人所学,绝大多数知识是没有用的东西。
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如人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